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青铜器:殷商文明的象征 传承着文化历史

时间:2020/1/20 文章来源:欣欣妞妞妹


  殷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它们是殷商时代的重要遗物,更是殷商文明的象征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礼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还有工具以及其他杂器。1950年-1986年间,发掘所得礼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还有些工具、艺术品和杂器。1986年以后,仍有不少青铜器被发现。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号墓——妇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种类齐全。

  殷墟青铜器种类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和车马器等。礼器有鼎、甌、斛、簋、觚、爵、斝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殷商青铜器形制多样,纹饰繁缛神秘,线条层层叠叠,将动物形象刻画得抽象而又灵动,精细入微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器物整体布局严谨,气韵庄重,显示出夸张而神秘的风格。当你面对这些历史久远的青铜器,一种粗犷厚重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人深深感受到殷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青铜器中铸造技术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而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形制多样,呈现圆、扁、方等形状,其中以圆形器为主。青铜器有大小轻重差异,最大最重的当属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两个大立耳耳的外侧是猛虎噬人的图案。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的中央为长方形的素面外,其余各处都饰有花纹。鼎身四面方形素面的周围饰以饕餮,寓意吉祥、丰衣足食。四只鼎足铸有蝉纹,图案表示蝉体,线条清晰,在三道弦纹之上各饰以兽面鼎腹的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司母戊”三字铭文当如何解释?围绕“司”,学术界有三种说法:第一,“司”为职司、官司、典司;第二,认为“司”是个氏族的名称;第三,“司”当解释为“祠”,即祭祀的意思。“母戊”是何人呢?一种观点认为,“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文丁的母亲,而制作该鼎者为文。另一种观点认为,“母戊”可能是武丁或祖甲的配偶,制作该果的可能是武丁之子或祖甲之子。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体现出了殷商高超的制作水平,是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此外,侯家庄西北岗M1004号喜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司母辛大方鼎等,也是重型礼器。在整体造型上,有的青铜器结构复杂,设计精巧,如妇好墓出土的三联蘭瓦、偶方彝等;有的青铜器模仿动物造型,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四足觥光,模仿鸟兽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

  商代是一个豪放善饮的朝代,不仅文献中有记载,而且从考古发现看,凡是有一定规模的墓葬,必然有成套的饮酒器具出土。在这些饮酒器具中,不能不提到觚。觚的形状一般为长筒状,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在妇好墓就出土了这样件铜觚,该觚喇叭形口,颈和腹较粗,平底,高圈足,通体四条扉棱。圈足的上端两侧有十字形镂空,腹部和圈地以云雷构成兽面纹装饰。口部以下雕饰有蕉叶纹下饰一圈雷纹,腹部与圈足之间有两道凸弦纹。圈足的内壁刻有“妇好”二字,表明铜器的主人。这种样式的铜觚,妇好墓中一共出土了6件,可见妇好生前也许是一个豪放善饮的巾帼吧殷墟青铜器上大多铸有花纹,有神话性动物,如饕餮、夔、龙、凤之纹;有写实性动物,如虎牛头、鹿头、蛇、鹗、鸟、鱼、龟、蝉蚕以及人头纹等。平面花纹有圆涡纹、人字纹、弦纹、三角纹、云雷纹、乳钉纹、蕉日叶十纹、联珠纹、菱形纹。此外也有立体花纹装饰,主要在某些器物上饰突出的怪兽、象头、牛头、羊头、鸟头形象。花纹的布局有简有繁,或在器物的上腹饰一周带状花纹,或通体饰细密的花纹,多为3层,主纹与地纹相配,主纹高浮于地纹之上,以云雷纹衬底。形态各异的纹饰赋予了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凝重典雅而又古老神秘的精神内涵商代青铜兵器中,最重要的进攻性武器主要是戈。殷墟出土的青铜兵器中,也以戈最为常见,截至1986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戈700多件。在已经发掘的939座墓葬中,有166座出土了青铜兵器,这166座中有100多座出土了戈。戈身长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加上所装的柲,长度一般在80厘米~100厘米。据商代金文手持戈盾的士兵形象看,戈柲长度一般是人体高度的12至2/3,说明戈确实是当时士兵近身格斗的主要武器殷商时期,矛的使用似不及戈。以考古发掘为例,1969年~1977年间,殷墟西区墓地共发掘出70件矛,数量仅及出土的戈的1/3强。妇好墓出土91件戈,但未发现一件矛。据此有学者认为,矛不是殷商文明原有的因素,而是在长江以南的青铜文明的影响下出现的,且主要是在殷商晚期。殷商时期的矛的长度因缺少翔实的考古实物而难以判断,仅从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312号墓中所见残存的矛柄朽痕判断,约长140厘米,较戈为长但仍短于人身,由此推断矛也应当是近身攻击的兵器。

  此外还有钺,但出土数量又少于矛。至1986年,全国仅发现37件,其中殷墟出土13件。钺是什么兵器呢?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持钺指挥军队征伐昆吾,继而灭夏桀,建立商朝。这表明,钺是军队统帅权威的象征。在分封制度下钺还是国君授予诸侯权力的象征,如商封姬昌为西伯侯,赐其钺而有征伐之权。钺不仅是兵器,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后来演化为帝王的仪仗之具,也可以说明这一渊源这些形态各异、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原来,殷商王朝存在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百工,这是一群掌握了专门的手工业技术的小奴隶主,他们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百工占有一批技术奴隶—工奴,这些工奴分掌不同工序,形成了精细的分工。正是有了这样一1↑铜鼓批掌握专门技术的百工和工奴,才制造出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发现青铜冶铸的遗址,出土了用陶制作的“将军盔”冶铜的坩埚,另外还发现了铸范和铜渣。经过测量分析,推断当时的冶炼原料是孔雀石,燃料是木炭,用陶范法制作。陶范由内范和外范组成。在制范前,先做模子,即所造器物的胎。模子制好后,再制作外范,外范可雕刻花纹或铭文。将外范合在一起,就成为器物的外腔,这个过程也叫做合范。内范是比外范略小的范芯。制作器皿时,用外范包住内范,在内、外范之间灌注青铜液,待冷却凝固后去除内外范,再打磨加工,一件完好的青铜器就制成了。青铜器的制作充分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通过研究殷墟出土的一批手工业作坊遗址,可以略见当时手工业的盛况。如苗圃北地发现的一处铸铜遗址,面积广至1万平方米左右,发掘出房基和工棚遗迹,出土大型坩埚和炼炉,还有大批陶范。在距小屯东南0.5千米处的薛家庄和孝民屯西地,也发现了铸铜遗址。由此可以断定殷商的青铜加工业非常发达,但让人奇怪的是,安阳周围并没有铜矿,也没有冶炼青铜所必霈的锡铅矿。因此有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应该是先在矿石产地进行冶炼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殷都,再进行精加工。当时的铜矿主要采自江西、安徽等地,而锡、铅矿石则主要来自江西。还有学者认为,商代之所以战争频繁,也许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铸造工艺精美,表明了晚商是青铜文化的鼎盛繁荣时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青铜器:殷商文明的象征 传承着文化历史-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