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古色古香的春秋战国墓出土漆木俎

时间:2018/11/1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致远/湖南长沙


图1

  说到“俎”,字典对它有三种释义:一是作姓。二是作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越俎代庖”。三是作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笔者介绍的是第三种,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木俎家具。

图2

图3

  春秋时期,我国的漆器工艺处于由渐进向发展的过渡阶段。由于漆器轻便、精巧,故被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王亲国戚、宫廷贵族竞相使用并替代了青铜器,使其成为丰富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土的漆器虽都是木胎,但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超前代,且其造型和装饰纹样皆极具特色,以漆木为家具者更是大行其道。

  这是1988年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的一件“春秋·禽兽纹俎”(图1)。其高14.5、长24.5、宽19厘米,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其俎面呈长方形,四边起棱,两端上翘,俎面下两端有四个印孔,以榫卯安接四个曲尺形足。面板髤红漆,余髤黑漆,并用红漆描绘12组24只瑞兽和8只珍禽。瑞兽呈匍匐状, 珍禽则昂首翘尾。其图案优美,形态各异,是宇宙间生命的象征,更是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赵巷墓位于当阳市河溶镇,当时十座古墓的发现,就是当地陈场砖瓦厂在赵巷取土的工程中。而4号墓墓主足下及南侧有5个陪葬坑,经专家鉴定陪葬者均为女性,并推测其身份应是侍妾,可见当时“男尊女卑”的现象严重。

  虺(huǐ)为古代汉族传说中龙的一种,是以爬虫类的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南朝《述异记》曾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太宗诸子传》对公开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的李唐宗室诸王,如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人,武则天除灭门诛杀外,还对其本人及支族一律赐凶姓为“虺”。但山东海阳市嘴子前4号墓出土的一件“春秋·虺纹俎”(图2),形象却一点不“凶”,甚至像龙一样威武。其高10.9、长34、宽20厘米,现藏海阳市博物馆。它的俎面髹朱漆,素面。四足皆髹黑漆,并用朱漆绘虺纹和卷云纹等纹样。嘴子前墓的墓室上填有起封闭和防盗作用的青膏泥,该墓之中器物保存较好正有基于此。

  1978年起发现的嘴子前墓群,为田氏贵族的墓地。史籍中对田氏中的田乞、田常留下的笔墨较多,从中可见他们胸怀大志、深谋远虑,代表着当时的一股新兴势力,有着强烈的进取心,甚至图谋篡权窃国。齐景公算是个有作为的人物,但他“喜奢而忘俭”;田乞从表面繁荣中看到了姜氏统治者的没落之象,他不像贤相晏婴那样屡屡规谏,而是乘机以小斗受、以大斗予的手法“行阴德于民”,使“民思田氏”。数世后的孟尝君田文,在薛地焚契销债以营狡兔三窟,颇得其祖真传。至田常时,齐国之政尽归田氏,他杀简公、立平公、为相,可谓一手遮天。而嘴子前墓群出土的俎、罐、梳子等漆木器,可见这些新气息礼器的出现和当时旧礼制的庄严肃穆相对立,与当时社会上如火如荼的改革和开放气息相映,可见一种新的局面在人们的生活和埋葬习俗中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我国漆器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其艺术成就在古代漆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56年河南信阳市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三角云雷纹俎”(图3),即为最好的佐证之一。其通高14.4、俎面长24.5、宽11.7厘米,由俎面与两足榫接而成。信阳楚墓位于信阳市北20公里的长台关西北小刘庄后的土岗上,其出土墓葬是认识和研究楚人物质文化和生活习俗较重要的实物依据。而云雷纹是我国古代先民基于对变幻莫测的“云”与“雷”的崇拜,由此所形成的一种装饰纹样。其或流畅或坚硬、或精细或粗犷、或简单或繁复的形态,因充满庄重、神秘之感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祭器上,并经长期的文化晕染使其具有精心雕琢、返璞归真的美学特征。

  上述三件古色古香的漆木俎,不仅是华夏春秋战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还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在展现我们先祖的艺术才华、给今人以美的享受之同时,对当今我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诸多启迪和借鉴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古色古香的春秋战国墓出土漆木俎-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