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清末民初画家石庚《墨竹图》

时间:2018/11/17 文章来源:安徽安庆 吴曦翔、吴婧璇


  这幅清光绪年间石庚作《墨竹图》(见图),质地绢本,条幅。署款:“光绪辛丑麗斋石庚作于大朶”。可知,此作画于光绪辛丑年即1901年,“大朶”的“朶”为“朵”繁体字,地名,不详。落款印文白文:“会稽石庚字礪斋印”,其用“礪”代替“麗”,用砥砺奋进的“礪”字作斋号,确为新发现。

  画面上呈现出三竹竞生的场景:只见壮竹苍绿遒劲,顶天立地;细竹挺拔,飘逸疏秀;嫩竹前后穿插两竹间,左顾右盼,婴童顽皮之情,跃然纸上。墨竹之意无不浸润儒家思想和风骨,三竹和谐成趣。叶则布局上、中、下三处,疏密有致,卓然生姿。枝叶的搭配,以及竹叶的顶梢、底梢、旁梢都画得讲究,用墨浓淡相宜,枝叶用墨浓淡构图,衬映远近,动静呼应而出。竹竿用墨略淡,节距较远,实按虚起,法度井然。淡墨写干,浓墨勾节,用笔沉着劲利,墨色秀润含蓄。明人李开先曾在《中麓画品》中将墨竹特点归纳为:劲、活、润,而此幅《墨竹图》就是很好的体现。

  石庚,具体生卒年与生平不详,浙江会稽人,印文有证。印章是书画鉴定辅助手段中一个重要依据,印文内容为书画家自己挑选并认可的信息。谢兆有、刘勇、王毅编著的《山东书画家汇传》(清·民国·当代部分)有记载:“石庚,字丽斋,号负庐老人。原籍浙江,流寓山东,清光绪年间被朝城县令秦应逵选聘为幕僚,主刑名。于乙卯年(1879)中北闱二十八名举人,分发河南即用知县,有能吏之名,开封府尹,民国元年(1912)任河南彰卫怀道尹。石氏丽斋善写墨竹,俊逸典雅,妙合法度,为初学画竹者之楷则。”由此窥得,石庚乃清末民初书画家,地方名流。石庚的墨竹,在清末民初出名,存世量也稀少。目前拍卖石庚墨竹的藏品并不多,成交价格在2万至3万元左右,但难以掩盖其画竹较高的功底和艺术价值。

  以竹为图的题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画法为双钩和墨法,叶、茎双钩,敷有色彩。竹有比德的君子之美。北宋苏轼是宋代画墨竹的大师,“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伴随他一生成长的竹子,自然感情甚笃。其高超的墨竹技巧,影响到后世的墨竹“士人画”,即后来人们称“文人画”。此后历代文坛画墨竹之风经久不衰。

  及至明清,画竹盛行。彼时画竹最甚者,当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画作《华封三祝图》,就有三竿墨竹,并题“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画墨竹三竿寓意多财、多寿、多子者,取“竹苞三多”之意,多为祝颂图。他在《题画·竹》中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法,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在自题《竹石图》更为深入地阐述道:“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是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以致“胸有成竹”成语至今脍炙人口。

  郑板桥曾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小小的官吏,以儒家的心怀,清贫如竹的傲骨,同样为吏流寓的经历,自然后代石庚感受最深,才会用墨竹抒写心怀、人生、志趣、风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末民初画家石庚《墨竹图》-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