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

上一页
1/68页 共2000

被误读的红木家具收藏观

时间:2018/12/20 文章来源:太兴轩红坊


  误读一:绝对器型

  错误观点:

  1、但凡明式家具一定比清式家具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更高。

  2、收藏就要收藏那些经典的古典家具款式。

  错误根源:

  对于权威知识的绝对迷信,形成了缺乏自我判断的单一崇拜。

  误点分析: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中将明式家具推向了古典家具艺术高峰。随之而来的收藏热潮也紧紧围绕着“明式”的关键词展开,甚至在圈内流行起了“一明抵十清”的口头禅。“重明轻清”成为一种收藏普遍现象。

  不可否认,明式家具在艺术价值上集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雅文化在古典家具中的最佳表达,但同时,并非所有的明式家具都是无可挑剔、完美无缺的。极简的线条增加了明式家具的制作难度,每一个弧度和角度的偏差都会让整件家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唯有具备较高审美和收藏知识,才能从众多家具之中找到那些艺术价值最高的珍品。相对而言,国内收藏市场的浮躁情绪导致许多藏家将物质收益列为首要目的,无心深究家具的艺术审美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这些藏家容易受到“重明轻清”的负面影响,片面迷信“权威”,最终做出有损投资目的的收藏行为。

  清式家具虽然与明式家具在艺术价值取向上不同,而且记录着满清统治之后的审美变化,但其制作工艺是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在这一时期,嵌镶、雕刻等诸多复杂的手工技艺被吸纳进家具制作之中,最终形成了不同于文人风格的艺术表达。或许这正是清式家具最成功的地方:创造出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古典家具风格,而不像如今的红木市场这般陷入无止境的仿制之中。

  除了偏执于明式家具之外,还有一部分收藏者对个别经典款型格外迷恋,这里尤以紫禁城中的宫廷家具最为突出。在这种市场需求之下,“生产”也就应运而生。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几乎所有出身高贵的家具都能在民间找到类似的仿品。其实,对于古典家具收藏而言,真正最有价值的不是所谓的经典款型,反而是那些器型相对特别的家具。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成为收藏市场的真正宠儿。

  但是,这种“独一无二”是否无懈可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收藏最忌的就是形成某种绝对的认知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相对正确的收藏方向。

  误读二:历史崇拜

  错误观点:

  1、家具越老越值钱。

  2、只有老家具才有收藏价值。

  错误根源:

  不理解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所在,“扬古抑今”的当代体现。

  误点分析: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多次收藏风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点燃人们的收藏热情,而“扬古抑今”的收藏现象也绝非今天所独有。曾听胡德生老师说过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极为有钱的暴发户想搞收藏,便向人讨教,收藏什么样的东西最值钱?人们告诉他越老越值钱。于是他倾尽家产买了一顶大禹治水时戴过的草帽子、一件姜太公渭水垂钓时披过的蓑衣、一个周文王囚禁羑里时在监狱中用过的木碗,最后落得个披蓑衣戴草帽手拿木碗沿街乞讨的下场。这个故事是清代雍正年间编撰出的,为的就是讽刺当时那些一味“扬古抑今”的收藏者们。

  可见,这种过度的历史崇拜不是古典家具收藏中的问题,而是所有文物收藏的通病。并非所有的“老旧”之物都可以称为文物,只有那些有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的老物件才是真正的古董,才拥有收藏价值。古典家具收藏亦然。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至明清时期达到了艺术巅峰。在此之前的宋元时期可视为古典家具艺术的发展积蓄阶段,宋元之前的家具则更多地体现了历史价值,在艺术性上并没有明清家具那样高的成就。因此,将历史早晚作为认定家具收藏价值的判定标准显然是错误的。

  抛开对于制作时间的过分执著不难发现,现代新制红木家具同样拥有收藏价值。这一点在拍卖市场上也有所体现,曾经的“家青制器”专场,拍卖的就是田家青先生设计制作的具有时代风格的古典家具。这次专场拍卖创造了成交额两千多万元的不菲成绩,许多家具成交价格让明清时期的古董家具也望尘莫及。由于一些新制的古典家具从设计和工艺上都不亚于古董家具,加之珍稀木材难以再生以及一木一器的不可复制性,新制精品古典家具同样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被误读的红木家具收藏观-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