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藏品赏鉴:苏轼《人来得书帖》

时间:2017/8/4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苏轼《人来得书帖》,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在书法上成就斐然,位列“宋四家”之中。

  这里赏鉴的苏轼《人来得书帖》,纸本,行书,纵29.6厘米,横45.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为苏轼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共19行,未署书写年月。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人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卷,在其所著《墨缘汇观录》中评述曰:“二帖皆白纸本,乃坡翁杰作。前帖行书十九行,后帖行书亦十九行,皆与陈季常者。前帖前下角押一朱文大印,后上角钤‘御府书印’,接于后帖。后帖有‘御府宝绘’朱文大印,后上角钤‘御府朱文半印’。二纸旧印累累,及项氏诸印,后董文敏跋于绿绢上,字亦甚精。”除此之外,此帖亦有《大观录》《故宫书画图录》等文献著录。

  从《人来得书帖》的内容可知,这是一封苏轼写给陈季常的信札。因为陈季常之兄陈伯诚过世,苏轼作此书信借以慰问,并在信中叙述了其与伯诚的交情,表达了对旧友过世的痛惜与哀悼。从书法创作的技法层面来看,《人来得书帖》的精妙之处难以形容。苏轼书法特有的潇洒、遒劲贯穿在整帖的字里行间,笔势有起承转合之势,毫不拘束,直抒胸臆。明代书法家、鉴赏家董其昌认为:“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钩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益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董氏认为《人来得书帖》与《新岁展庆帖》代表了苏轼在行书上取得的成就。《人来得书帖》全帖用墨浓重,结体虽密却清晰可辨,也体现了苏轼书法较为肥厚的特点。苏轼行书结字多偏扁而斜,单个字体十分耐看且结体颇具韵味。例如此帖中的“启”“诚”“照”“念”等字,苏轼故意将结体压扁,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紧凑感;但入笔劲道,虽不秀丽却显得精妙十足。苏轼的书法崇尚率真。在《人来得书帖》全篇书写中,率性之处也随时可见。如“启”“是”“思”“死”“哀”“无”等字,从笔尖流露出的笔势姿态收放自然,特别是收尾处能够让人体会出一种欲言又止的妙趣。再如“此”“闻”“以”“反”等字,映带部分的处理亦十分打动人心。此帖在书写过程中,随着作者个人情感的不断强化,原本工整的行书在过半的位置书写速度开始加快,以至于在末尾处,作者因痛惜的心情,将哀悼的情感转化成笔尖的情绪。此处笔迹虽显荒率,但却是情感所致,也体现了书家对书法的一种深入理解。

  如果没有不凡的胸次,就很难有落笔即成精品的能力。苏轼作为北宋的书法大家,其用笔、结体等均展示出北宋书法的高水准。而作为苏轼代表作之一的《人来得书帖》,通篇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可见,安岐称此帖为“坡公杰作”当是情理之中的赞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藏品赏鉴:苏轼《人来得书帖》-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