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李后主与“澄心堂纸”

时间:2020/8/1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志伟/安徽黄山


李公麟《五马图》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属新安郡。据史籍记载,澄心堂纸、龙尾枣心砚、李廷珪墨、汪伯立笔,合称为“徽州文房四宝”。这“文房四宝”中的前三宝,都受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情有独钟的厚爱——对奚廷珪创制的徽墨,李后主不但给他封了个“墨务官”的官衔,而且还把国姓“李”也赐给了他,称为“李廷珪墨”或“李墨”;对于龙尾枣心砚等歙砚,李后主同样给著名砚工李少微封了“砚官”,命他负责徽州砚务,为宫廷特制名砚;对于吴善祠创制的澄心堂纸,李后主不但专门设了御监负责纸务生产,而且辟出南唐开国之主李昪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专门贮藏它,并以“澄心堂”为纸命名。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些传世杰作,就是写在澄心堂纸上的。正是由于李后主的如此厚爱举措,使得“徽州文房四宝”价值倍增,声名远播,享誉古今。

清乾隆仿澄心堂雪金蜡笺两幅、梅花玉版笺一幅

清乾隆仿澄心堂手绘笺纸

清乾隆仿澄心堂描金山水图纹纸

蔡襄《澄心堂帖》

  澄心堂纸产自徽州,地方史志典籍中多有记载。《徽州府志》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写道:“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载:“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帘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薰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长者可50尺一幅。”均为有力的佐证。

  关于制造澄心堂纸的真正来历,据说在南唐之前,一种名叫蜀笺的纸非常有名,但一向对用纸特别考究的李后主却嫌蜀笺不能长期保存,就让古徽州的纸工按照他的心意,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细薄光滑又坚韧的徽州纸。纸造好后,李煜非常喜欢,专门把他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开辟出来贮藏它,并以“澄心堂”的堂名为之命名,“澄心堂纸”名号由此而来。李煜将澄心堂纸视为御纸,专供宫廷使用,而他本人对澄心堂纸的喜爱甚至到了“非澄心堂纸不书”的地步。由于“澄心堂”御纸仅供宫廷专用,偶尔颁赐群臣,外界极少见到。直到南唐灭亡之后,北宋文人通过南唐宫人从南唐内府取得,并以诗吟诵之,才渐为世人所了解和看重。

  那位被誉作“澄心堂纸创制者”的徽州纸工,就是徽州歙县人吴善祠,他能够成功造出该纸的秘诀,除了大胆使用了徽州龙须草原料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得益于那十几家造纸作坊就设在徽州母亲河新安江畔的缘故。因此人们评说吴善祠的成功时都认为:一靠他的聪慧勤奋;二靠他身处造纸氛围浓郁的徽州;三靠得天独厚的良纸原料和浸楮妙水。明代诗人傅若金曾作诗称赞,前四句是“新安江水清见底,水边作纸明于水,兔白霜残晓月空,皎宫练出秋风起”,清诗人赵廷挥也有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既描绘出造纸用水新安江水的得天独厚,又勾画出一幅勤劳的徽州山区人民从事造纸业的美丽图景。

  从技术层面来评价澄心堂纸,史籍上有“浆白如玉,光而不滑,轻如毫毛,收而不折”的表述;从艺术层面来评价澄心堂纸,则又有“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美誉。澄心堂纸一直作为贡品,供宫中御用。现存宋代名家、安徽人李公麟的传世画作《五马图》,曾在安徽为官的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作于澄心堂纸上。如今,澄心堂纸和徽州文房其他三宝一样,一直在绵延生产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李后主与“澄心堂纸”-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