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清罗聘《端午即景图》轴

时间:2019/6/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笙清/湖北武汉


  小区后面有一片荷塘,凭窗远眺,经过谷雨的滋润,只见塘畔已长满一丛丛的菖蒲,葳蕤茂密。一连几天,总会看到有些人在那里割取一束菖蒲带回小区,才乍然惊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降临了。终究未能免俗,晚饭后,携妻去荷塘割取菖蒲以悬于门扉。夕阳余晖下,惊起几只青蛙从塘畔跃入荷塘,顿时水波潋滟,嫩荷摇曳间,不禁让我想起一幅创作于241年前的古画,那荷塘端午的画面,仿佛在水波间若隐若现。

  这幅《端午即景图》(见图),纸本设色,纵93、横30厘米,其作者是清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作品取景于初夏的水塘之畔,但见水平波清,水草丛生,一丛菖蒲傲立塘畔,如剑的叶片或挺立向上,如劲竹欲撑出画外;或窈窕柔媚,宛若少女轻舒长袖,显得婀娜多姿。画幅左上方,垂下一根藤蔓,枝叶婆娑。菖蒲之旁,一只硕大的蟾蜍静静地趴伏在一块凸起的土石上,鼓突圆睁的眼睛里透出一丝机警,正对菖蒲上一只缓缓下垂的黑蜘蛛虎视眈眈。此时的蜘蛛对眼前的危险毫无意识,正悠闲地悬挂在一根长长的细丝上,一点点地向蟾蜍靠近,一片宁静的氛围中,孕育着一重深深的危机,让人不禁为这只蜘蛛的命运顿生出几分担心。与这只正在悬丝下垂、危险临近的蜘蛛相比,在上部的两支菖蒲间,另一只蜘蛛正在牵丝织网,显得安然无恙。画面布局简练,构思奇特,用笔简逸拙朴,用墨随意挥洒,使菖蒲显得浓淡枯润,虚实相生。蜘蛛取背面,蟾蜍取正面局部,寥寥数笔,蜘蛛的悠闲自在,与蟾蜍的贪婪、机警便跃然纸上。作者匠心独运,在画上点缀了藤蔓和兰草,明显有以兰草与藤叶去污、驱邪除“五毒”之害的意味。画左上的作者款识注明了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戊戌午日仿元人笔墨,金牛山人罗聘。”戊戌年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罗聘时年45岁,正当壮年。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别号有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云道人、蓼州渔父等,原籍安徽歙县人,后迁居扬州。罗聘为“扬州八怪”重要画家金农(1687—1763)的入室弟子,亦是扬州画派这一清中期画家群体中最年轻的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尤以画鬼和梅花著称。金农对这位高足极为赞许,曾评论其画“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焉”。罗聘受金农影响颇深,性情孤傲不羁,行为狂放怪癖,布衣终身,提倡“自己用心”的个性解放,反对泥古不化,“不泥古,不依样葫芦”,长长藉画书写心中不平之七,喻人讽世,抒发对“此间干净无多地”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民谚云:“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端午又称“重五”“端阳”,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我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挂艾叶、悬菖蒲、佩香囊、沐兰汤、饮雄黄酒和吃咸蛋、粽子等活动,除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还蕴含了六畜兴旺、驱邪祛病的美好祈愿,这种习俗2009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亦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文化遗产的节日。

  在这幅《端午即景图》中,作者摒弃了龙舟竞渡、食粽饮雄黄酒及门悬菖蒲艾蒿等传统的端午题材,将视线投向宁静安然的荷塘,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的菖蒲和端午时节随着天气炎热而出现的五毒之一的蟾蜍和蜘蛛入画,相生相克,可谓别开生面。

  “端午至,五毒生。”蟾蜍与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合称“五毒”,亦有以蟾蜍、毒蛇、蜘蛛、蜈蚣、壁虎合称“五毒”的,罗聘笔下的“五毒”则是后者,广西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一幅《五瑞图》,就是以这五种动物来刻画的。由于这五种有毒动物在端午时节开始滋生、出没,于是民间就有了“避五毒”的习俗。蜘蛛入药,可治疗五毒之疾,如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写到:“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唐本草》中亦有“主蛇毒”的记述。作者将蟾蜍与蜘蛛刻画于菖蒲之间,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罗聘《端午即景图》轴-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