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漆画的“工艺性” 与“绘画性”

时间:2019/5/7 文章来源:美术报

陈金华 漠人 122×122cm 2013年

   然而,欢欣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漆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冷静客观地评价中国漆画的发展,对中国漆画的未来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漆画队伍的建设问题,漆画语言和绘画性问题,漆画的题材内容和理论建设问题,亟待众多漆画家去探寻恰当解决之道。

   丨关于漆画的语言和绘画性丨

   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媒介、对各种入漆材料的运用, 通过堆漆、刻漆、镶嵌、雕漆、彩绘、泼洒、变涂、磨漆等不同表现手法和工艺过程来实现丰富复杂的艺术效果。漆画光怪陆离的奇异效果,漆画富丽堂皇、五彩斑斓、晶莹剔透的动感色泽及深沉内敛、浑厚蕴籍和温润的画面意境是其它画种都无法企及的,有着相对于其它画种的不可替代性,并充分自如地体现漆性来展示图像。这就是漆画的艺术语言。

   对于漆画家而言,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水平,更重要是掌握充分表达思想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技艺,两者缺一不可。漆画作品如果没有“漆”味,只有“画”味,只不过是“隔靴搔痒”,借漆材料去翻版其它画种的作品,同样不可取。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漆语言和漆的包容性,自由、随意、灵动地驾驭漆性,这是漆画家始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视觉艺术的革命已势不可挡。因此,漆画在提倡大漆的基础上,应有更多的包容,允许各种探索、各种新材料的介入,拓宽和拓展漆画语言,大胆突破创新,使作品产生新的时代气息。

   然而有漆性的作品,不一定就有绘画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技艺是否娴熟精湛来作为良莠标准衡量漆画作品,正如立体器皿上的髹涂与装饰只是从属与依附于器物主体的工艺技巧,并非独立的审美对象。漆画作品一味体现工艺性,会丧失绘画性、降低其作品的艺术品格。材料的运用应“艳而不厌”、“繁而不烦”。漆画的“工艺性”和“绘画性”问题,也就是“漆”与“画”的关系问题:漆是画的根基,画是漆的灵魂。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一幅好的漆画作品,不是两者相悖,而是极佳的融合统一。

   现代漆画发展到今天,完成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的确定,它已经脱离了装饰艺术的范畴、进入纯艺术的领域。从“实用”到“观赏”的转变,是物质与精神之间依托和转换的关系。

   漆画还应吸纳东西方艺术精华和融入兄弟画种的优势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现代漆画应该是多元而丰富多彩的,表现黑、红、金、银色调是漆画作品的强项和优势,但漆画也要“一专多能”,当代漆画还应在观念更新和语言创新上狠下功夫,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让漆画家自由地游走于创新的艺术世界,充分的表达自我,让作品充满个性,独具艺术魅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大国气派的漆画作品。

   丨中国漆画所面临的问题丨

   中国现代漆画该如何顺应艺术发展规律,在全新的艺术思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略作梳理,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漆画所面临的问题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重观念、轻技艺

   漆画是一个技艺性很强、技术难度较高、较难以驾驭的画种,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是它赖以生存的要素。因此,熟练地掌握漆画的性能和技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罗丹所言:“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体现思想感情的——这样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忘记给马喂料的骑马人。”马蒂斯说:“谁想献身绘画,谁首先就得通晓语言。”一个漆画家首先必须通晓漆画语言。当下漆画界有些作品“大、空、粗”,丧失了漆画应有的艺术魅力。这与观念至上,画面盲目追求展览的视觉效应有关。但是大尺寸的作品如果投入不够,就容易空洞而粗糙,与呼唤精品力作中提倡的制作精良相距甚远。“大、空、粗”的作品如印在画册里,是“以大见小”,费心而劳力。

   (二)重技术、忽视意识

   李可染先生说过“以最大的功力钻进去”,还需要“以最大的勇气攻出来”。绘画的技法并非目的,它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一切艺术活动都首先是思想、意识、情感的真实活动和表达。一切伟大的艺术活动创作都必定是标志着时代性的艺术家们意识的进步与创建的结果。艺术思维、艺术定位、艺术表现语言等几方面的滞后,是当前漆画的常见弊病。不少作品的作者仍沉浸于对某些一般性蛋壳镶嵌等最基本的技法问题的摸索和训练中,使漆画创作长期陷于俗套之中。当然,蛋壳镶嵌也有很大的空间可突破。创新总是创作的灵魂。中国的漆画发展史应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创新意识是漆画家首要解决的问题,永远保持鲜活的创造力,不断突破自我,否则就会作茧自缚。

   (三)有“漆”无“画”,有“画”无“漆”

   没有“漆”就没有“画”,没有“画”也无所谓“漆”。被冠以“涂料之王”的大漆,材料再昂贵,质地再温润,在被用来作画之前,也仅属于物质的范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艺术性。笔者时常在思考,漆画教学采用的漆技法小样板,为什么再精美也仍不能成为一幅好画,原因是因为漆样板没有“造型”,难以归类于造型艺术。从材料到画面,是思维转换的过程, 近年漆画作品中也有不少简单漆艺技法堆饰的作品,正是忽略了转换的重要性。

   作为漆画家除了掌握漆画的基本技艺,还要有较强的素描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色彩感觉捕捉及表现能力,而且还要因势利导地利用好漆性的种种意外偶然效果。因此,漆画界除了要加强漆画队伍自身的艺术修养外,还应多吸纳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了解和体验漆画,参与漆画的创作,将漆艺以外的元素带到漆画队伍中来,为漆的艺术发展注入活力。

   纵观近年漆画展作品,有“画”无“漆”味的作品数量也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对漆技法没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简单模仿油画、国画、版画以及其它画种的表面效果。它作为漆画发展的某个时期的一个现象,倒也无可厚非,但作为漆画独立的审美对象应不予提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漆画的“工艺性” 与“绘画性”-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