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亦中亦西亦我 有血有肉有神

时间:2018/5/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周安庆/江苏南京


  ——现代水彩画大家李剑晨画作《游兴》欣赏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正式奠都南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封建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他开始在金陵钟山南麓独龙阜畔建造明孝陵。朝廷先后动用10万人力和大量财富,孝陵历时30余载才完工。朱元璋及皇后马氏故世后,就合葬于该陵地宫内。

  明孝陵占地面积达170公顷,陵垣总长约22.5公里。沿着陵道缓缓而行,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亭、外御河桥、神道及石像群雕、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享殿、内红门、升天桥、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主体建筑,依秩铺陈展开,平面布局呈“北斗星”状。“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等规制特征,开启了明清帝陵建筑的新格局。明时的孝陵乃皇家禁区,常人休想入内。清初康熙皇帝六巡江南,每次都来江宁(今江苏南京)参谒孝陵。他为了收抚民心,还曾多次敦促加土培厚、拨款修缮,其中“治隆唐宋”正是其第三次南巡谒陵时留下的御笔。后来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使得该陵地表建筑遭受较大破坏,留下了一片残垣断壁和瓦砾碎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孝陵得到有关部门修缮保护。昔日庄肃威严的帝陵禁地,成了广大民众的休闲览胜佳境。

  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的李剑晨(1900—2002)1961年创作的水彩画《游兴》(见图),纵33、横43厘米,所描绘的正是当时人们畅游南京明孝陵的闲雅情境:

  春夏之交的假日里,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悠然骑车郊游。她们通过浓荫蔽日的中山陵园梧桐大道,来到了人文胜境明孝陵。一家人蹀躞于古老沧桑的陵区内,母亲的循循讲述让如烟飘絮的风中往事,宛若电影般地浮现在孩子帘前……或许是游玩累了,这位母亲便和孩子在陵内方城明楼前的升天桥处小憩。母亲身穿浅紫红袖衫和黑色长裙,十分匀称得体,此刻正倚靠在雕刻精美的桥栏上,自行车和旅游包就放在身旁,背后的古树参天挺拔、苍翠葱郁;而衣着蓝衫黑裤的男孩回望历史,心中的谜团困惑依然接连不断;一旁的姐姐扶着自行车,悉心聆听妈妈继续讲述那过去的事情。这位女孩头扎白色蝴蝶结,穿着翠色衬衫和鹅黄色长裙,全身焕发出青春朝气;在明媚的阳光照射和蓝天白云映衬下,风蚀斑驳的方城、断壁残存的明楼等,因此增添了不少生气。城楼拱门隧道中,兴致酣畅的游人正欲登上方城,准备观览蕴藏几分神秘色彩的宝顶景观,舒目眺望气势不凡的钟山秀色……

  昔日浩大繁重的明孝陵工程背后,同样凝聚着许多劳苦大众的斑斑血汗。画面中孤独地站立了600余年的方城明楼,仿佛似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地在向后人述说曾经穿越的世间烟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任何腐朽落后势力都没法阻挡的。所幸时代变迁、几度流转,终于换了人间。画家以饱蘸深情的画笔,倾心展现社会主义时代劳动者的美好生活情致。人们寻踪访迹吊古,摅怀旧之蓄念,犹生隔世之感。

  李剑晨在《游兴》的创作中,依据现场观察触景生情,构图布局沉着稳健,写景运笔欢快潇洒,赋色渲染清秀明丽,冷暖色调和谐统一,洋溢出不少抒情感和诗画韵味。他将干画法与湿画法并用,同时彰显其学贯中西、为我所用等艺术理念。古代文明中历史风物的沧桑感,在其高超娴熟的绘画表现中,显得更加深邃隽永。该图画面意境充满了浓厚的东方情调色彩,艺术魅力亲切而感人。

  李剑晨原名李汝骅,1900年生于河南内黄,自幼喜好绘画。1923年入北京国立艺专学习,毕业后曾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单位工作。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西画,又到法国巴黎库拉欧西学校攻研雕塑。1939年回国,曾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长等。1941年起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以及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长、国际水彩画联盟理事和亚洲画会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2002年在古都南京仙逝。

  李剑晨毕生有《李剑晨画集》《水彩画技法》《英国水彩画选》等著作存世,南京清凉山麓还建有“李剑晨艺术馆”。李剑晨擅长中、西绘画艺术,尤以水彩画成就至高。他将西方传统绘画与古老的东方神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水彩画实践中总结出干、湿画法,以及有关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等艺术见解,创建了具有华夏特色的绘画理论体系,在我国水彩画坛享有“南李(剑晨)北关(广志)”盛誉。晚年曾获得首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等殊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亦中亦西亦我 有血有肉有神-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