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雕

上一页
1/41页 共1199

动物纹木雕盒见证2500年前精工巧艺

时间:2020/2/2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杨铁强/湖南长沙


图1 木雕狼纹盒

  发现于1930年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其村西2公里处绿洲边缘地带的台地上。它距离且末县城西5公里处,东南、西北走向均有遗物分布。由1-5号墓地组成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可区分为东西两区域,分布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古墓群地表为沙质土壤,无任何植被。部分墓葬地表有迹象,或有凹形陷坑或露出棚木的苇草。而墓葬主要的形制,则以竖穴土坑墓、长方形棚架墓和单墓道长方形坚穴棚架墓为主,其葬式为单人、双人及丛葬。该古墓群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种类有陶器、铜铁器、木雕件、丝毛织物、骨木器等。其上限年代距今约3000年,下限年代至魏晋。且于出土的木雕件中,尤以1996年发掘的古墓群1号墓墓葬品、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两件木雕盒,堪为“国宝”中的“国宝”。

图2 木雕动物纹盒

  扎滚鲁克古墓群1号墓,位于且末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荒漠与绿洲接壤地带的砾砂堆积阶地上,墓地东西宽750、南北长1100米,面积825000平方米。墓地地表的迹象显示,墓葬多分布在堆积阶地的边缘地带,南区墓葬较多,且集中。北区相对较少,也比较分散。初步统计,墓地存在的古墓葬达数百座。根据现场发掘以及出土文物的情况来看,墓葬的年代上限距今约3000年,下限至魏晋时期,表现出三期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墓葬距今约3000年,数量很少,属于先且末国时期的文化。二期文化的墓葬较多,是该墓地的主体文化,年代为春秋-西汉,属于且末国文化时期。第三期文化墓葬年代为东汉至魏晋时期。从墓葬的形制来看,主要有五种类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墓、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和洞室墓。

  这件约公元前500年制的木雕狼纹盒(图1),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1号墓地64号墓。木盒长13.5、宽4.5、高5厘米。其呈长方体,有子母口,盖丢失。引人瞩目之处,是盒身浮雕的狼纹。老狼瘦身、长脖、尖嘴、立耳,在臀后还刻出一个反向的头。令人惊奇的是,在狼的腹部,还雕刻出一只羚羊头,犹如X光透视一般,使我们看到了狼的肚子里刚吃下的羚羊。而老狼则悠闲地卧于地上,得意地享受着它的美餐。狼是北方游牧民族经常表现的艺术主题,X光透视式的形象是一种典型的与北方游牧民族所信仰的萨满教有关的艺术传统。由此可知,当时且末地区与游牧民族存在较深的文化联系。

  另一件公元前500年制的木雕动物纹盒(图2),出土于且末扎滚鲁克1号墓地24号墓。它长18.5、宽5.1、厚4.5厘米。其呈长方形,子母口,有盖。盒子用“开半对连”技巧合为一体,并且盖子可以滑动。盒与盖雕有图案纹饰,似为变形鸟的形象,其造型设计独特,雕工圆润。另外盒子布满鸟纹,使图案纹饰具更大的动势感,仍可感受到鸟儿飞翔的意境。而纹样装饰之奇特,由现实形象走向变形、抽象化,颇有适足表现民族心理的一种形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这两件木雕盒,表现了古且末文化与丝路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古代民族的种族、生产、生活、埋葬制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是华夏文明史中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动物纹木雕盒见证2500年前精工巧艺-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