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雕

上一页
1/41页 共1199

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南北朝佛造像

时间:2019/8/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秦欣欣/河南


图1 北朝交脚弥勒石刻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与长期动乱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普遍发展,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图2 南北朝时期太子半跏思惟白石造像

图3 南北朝时期鎏金释迦铜造像

图4 北齐白石造像

图5 南北朝时期释迦牟尼铜造像

图6 南北朝时期观音菩萨铜立像

 

  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

  南北朝历时360多年。“南朝”按广意说也就是“六朝”,是指三国时的孙吴、东晋,至宋、齐、梁、陈建都金陵(今南京)的朝代而言的;北朝则是指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分别建都北方的平城、洛阳、邺、长安。

  这个时期政治上的纷乱与黑暗却构成了宗教上的光明时代,佛教自后汉传入中国以来至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三教之首,尊居儒道二家之上。

  随着佛教的日兴,与佛教息息相关的造像艺术在此时代盛行而艺术成就非凡。两汉时期,圆雕人物很少,而且大部分风格是古朴而简略的,而浮雕和石刻画像在艺术性上占主导。

  南北朝时代的雕塑以较大型的圆雕人物为主,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圆雕人物之盛,以及艺术性之高。原因之一是艺术的自然发展,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二是佛教艺术之大盛及西方艺术的影响有关。这个时期中国雕塑无论从内容、形式或材料上都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选择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博物馆藏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以飨读者。

  交脚弥勒石刻造像(图1),北朝时期,通高52、宽50厘米。本造像正面深浮雕一交脚弥勒,肉髻大耳,目微闭,着交叉式披肩,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残,双脚相交而坐。座向两侧各延长一水平线,线上又各有一阴纹刻佛,肉髻,有背光。右侧一佛头上还有一飞天和一坐佛,似在听法。左侧上已残,只见有阴刻遗痕。像背为平雕经变故事数幅,已有不同程度残损。这是早期的弥勒菩萨造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后来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完全不同,在造像艺术风格上保留了比较多的印度及西域特色。本座造像呈思维状,从背景上的飞天等装饰看,应和敦煌石窟处于同一时代,是思维菩萨的一种造像形式。

  太子半跏思惟白石造像(图2),南北朝时期,通高17厘米。此像头背光,戴宝冠,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于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右手支撑于右颊下,呈现在菩提树下思惟之状。两侧有两立胁侍。底座正面图案中间为宝莲,两侧各有一卧狮。思惟相是造像中以手支颐或触额姿势,头略低垂作思惟状,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的形象,表达尊像正处于思考状态,这种思惟手势和支颐姿态是思惟菩萨的独特造型。

  半跏思惟像流行于南北朝时期,思惟菩萨像提供了苦难时代人们对于思惟悟道的追求,一个清净洒脱、沉静的“觉者之相”,从忧患和痛苦的时代意识中超脱而出。

  鎏金释迦铜造像(图3),南北朝时期,通高21厘米。此像通体鎏金,大背光,肉髻大耳,双目微闭,身披大氅,结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佛造像有高古佛造像和明清佛造像之分。高古佛造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造像,也称汉传佛造像,历史价值高、艺术性强、内涵丰富、制作精美。此像即属高古佛造像。北魏前后或隋唐的高古佛造像,大多基座呈方形四角,形似板凳,故俗称“板凳佛”。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尚存南亚人种的形象痕迹,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

  白石造像(图4),北齐,通高17.5厘米。佛像头戴冠,身穿袈裟,袈裟宽大,右手持莲蕾向上,左手握桃形物向下,跣足直立。下方为素面长方体基座。佛像具有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在石刻艺术中,佛祖周身的光明用佛像背后的各种装饰纹来表现。头部的光一般呈圆形,称作头光;身体的光呈圆形、舟型、莲瓣型等,称作身光。头光和身光统称为背光。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觉悟的本质便是光明朗照。所以,最高果位的佛陀,不仅有头光,而且有背光,象征着他已达到了大彻大悟。次高果位的善萨,则仅有头光而没有背光。人们参拜神灵祈求保佑,内心充斥着对神佛的景仰和寄托,背光能更加完美地衬托出佛的神圣之感。

  释迦牟尼铜造像(图5),南北朝时期,通高23.5厘米。该造像为释迦牟尼,肉髻高耸,身着袈裟,袈裟弧线形雕刻,纹理细密。双手结禅定印,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结跏跌坐于座上,座基为矮短式四足床趺。佛身后有双层莲瓣形背光,外层背光饰有火焰纹,内层背光围绕佛像上部环绕一圈五个小佛像。该像为像座合铸,造型古朴,是南北朝时期典型的佛造像形象之一。

  观音菩萨铜立像(图6),南北朝时期,通高13.4厘米。方形座,四角行足,下部镂空。铜佛立于方座之上,神态自若,身后头光高大,突出,上刻有火焰纹。铜质,鎏金,所鎏金大部分已脱落,但可见残留有斑驳金痕。该佛像小巧玲珑,制作精致。印度佛经中称观音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观音多为男性形象,随着佛教的中国汉化,逐渐变为了男身女相。

  自南北朝开始,观音造像出现女性化特点,这一时期的菩萨头戴宝冠,发髻较高,上身袒露或披帛,胸前有璎珞珠宝,下着羊肠大裙,衣纹既具有犍陀罗风格,又受到汉族传统的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南北朝佛造像-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