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

时间:2018/12/1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魏传来/山东淄博


  笔者收藏了几枚相同的铸有英文和外国人头像的徽章。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徽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又称欧战胜利纪念章,也称为乔治王·大将军勋章,是英国政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于1921年颁发的。纪念章直径3.6、绶柄横长3.6、竖长1.1厘米,绶带已失;铜质,工艺精致细腻。正面(图1)环书英文大写,意为“英国国王兼印度王乔治五世”,中间是乔治五世的头像(1910—1936在位)。背面(图2)是一赤身裸体的战神(将军),骑在一匹奔腾的战马上,一手牵马绳,一手持利剑。战马下面是大海波涛,马蹄下踩着象征必然失败的骷髅及画有飞龙怪兽的盾牌。马的上方左右边铸有1914—1918的字样,为一战纪年。马头部上方另铸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寓意为“日不落国”。在章的滚边还铸有“NO54691”的编号(各章编号不同)与英文“CHINESE”“L.C.”,意即“中国人”,特依此标明此章是发给中国人(华工)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大国英国和法国被深深卷入战争之中。为了抗击德奥军队的侵略,英法所有的民众都被动员起来进行抗战,男人们上前线打仗,妇女们则走进工厂承担起繁重的工作。尽管如此,英法仍然劳动力紧缺,为了后方军工生产的需要,英法政府决定从殖民地国家招募一批劳工,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劳动力首先成了招募的对象。中国的段祺瑞北洋政府由于加入了协约国阵线,也给予了积极配合,同意采取“以工代兵”的办法,派遣华工出国,赴欧参战。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拉开。

  一时间,英国、法国都在山东设局招工,以英国人招募为多。英国人在青岛沧口设立招工总局,在济南、周村、潍县、烟台分别设立华工招募处,按照契约规定,赴欧劳工和工资待遇是普通华工每月30法郎,国内家属每月补助大洋10块。少数担任相应职务或是有技术特长的匠工,酬劳会多一些,每月可得到80至90法郎,而家中眷属,也会多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大洋的补贴。这种收入,在当时贫穷的中国是极具吸引力的,因而报名应募者甚众。

  根据史料记载,约有14万中国劳工应招在一战期间远渡重洋到欧洲战场当苦役,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老实本份的农民。被招募的劳工分批集中在青岛后进行体检和编队,先要经过消毒洗澡,之后发放统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此外,每人还发放毛毯、棉布铺盖和一个装有水杯和铁饭碗的生活包,一切都是标准化的。然后做身份证“砸镯子”——用铜片打上编号制成手镯,戴在每位华工的右手上,并把手放在胸前拍照,贴在证件上,凭此领取工薪。等到合同期满返国之时,才将铜手镯卸下。抵达欧洲之后,他们被英法雇主分派到各个重要的军工厂和矿山工作。中国苦役承担的往往是工厂中最繁重、条件最艰苦的工种,如冶炼、煅烧、轧钢和磨砂轮等,甚至安排上前线为部队挖战壕、修隧道、运送武器弹药,抢救搬运伤员和阵亡者尸体等工作,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出生入死。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包括中国在内的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欧洲人终于盼来了和平。

  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重建家园仍需要大量劳工,而此时,英法政府却以中国劳工语言不通和技能不适合新的工作需要为由,与绝大多数劳工解除了合同。历经二年零五个月的艰辛磨难、九死一生的这支离乡背井的中国劳工大军,就此失去了工作而难以在欧洲继续生活,不得不收拾行李,带着几年辛苦工作积攒的一点钱匆匆打道回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年,英国政府为嘉奖华工的功绩,特颁发给每人铜质奖章一枚。可以说,赴欧华工纪念章就是“中国苦力”在欧洲战场流血流汗的真实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教育意义和收藏研究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章-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