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浮雕·薄浮雕

时间:2016/12/18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上海造币厂开始设计和生产铜章,这种样式很快吸引了设计师,也渐渐吸引了许多爱好者。相对于流通币纪念币,铜章更活泼更自由,艺术表现空间更大,或者说设计师自己的东西可以更多些,因此,设计师都很喜欢做铜章作品。

  当初做铜章,基本就是规格比钱币大一些,浮雕比钱币高一些。但受到技术、设备、观念的限制,大一些是有限的,高一些更是有限的。因为看到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也出于提升的愿望,通过努力,就有了后来的“高浮雕”铜章。因为高浮雕铜章的直观效果和手感,造成现在许多人的热捧,甚至成为标准。

  高浮雕好还是薄浮雕好,这确实不好定论,而在于你怎么看、你想看什么?

  高浮雕比较接近客观对象,与人们的视觉经验靠近,立体感和空间还原能力强,容易看得懂;薄浮雕离生活真实远,经过扁平化压缩处理,变形率大,与我们视觉习惯有距离。这种可高可低的差别其实也表示了浮雕艺术的强大,它告诉我们浮雕的高度是可以按需求而不按客观状况变化的。

  浮雕不同于绘画,只在一个平面上,也不同于圆雕,要在合理的三维关系上,它是一种介于绘画雕塑两者之间的艺术样式。浮雕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它不是圆雕,它有绘画的语言;浮雕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它不是绘画,它有雕塑的体积。

  从表现技法上讲,越薄的浮雕越接近绘画,越高的浮雕越接近于圆雕。它与绘画共同的是它有画面性,上下左右随意布置,而与圆雕共同的是,它有体积,具有高低起伏的形体变化。

  当然,无论高浮雕薄浮雕,要做好了都不容易。而相比之下,薄浮雕经过大量压缩,形体产生了很大变形,离客观真实越来越远,它的塑造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于浮雕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有特殊要求的超薄浮雕,则更考验你的造型基本功,考验你的思维,考验你的浮雕经验以及把控能力。要在一个几乎没有厚度的超薄浮雕里还原立体感空间感,真的是很难很难。所以薄浮雕相对与高浮雕,理性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会更多一些,这些东西都在考验作者能力和素养。

  怎样看高浮雕和薄浮雕呢?

  我认为:看高浮雕好比读长篇小说,可以看故事;而看薄浮雕就像读诗词,需要品韵味,可是,读得了长篇的未必读得了诗词,这就是差别。

  我也喜欢做高浮雕,有感觉,很过瘾;

  我也喜欢做薄浮雕,惊心动魄,更具挑战性。

  做高浮雕是在起起伏伏里闯荡,贵在拴住缰绳;做薄浮雕却是惜泥为金,出手必须计较。尤其是做薄得不能再薄的流通纪念币的超薄浮雕,感觉是只要往上加泥就是错的。

  在铜章艺术里,再好的设计,到最后都是要由浮雕呈现,不会做浮雕,做不好浮雕,就不要奢谈好作品。设计有设计的语言和法则,并不是会画画的人都懂得设计;而懂设计的不会画,设计意图就不能很好地传达;有了设计不能做浮雕,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和遗憾。对于专业钱币设计师来说,不会做浮雕或者做不好浮雕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设计都可以做成浮雕。而懂做浮雕会做浮雕的人的设计与不懂浮雕不会做浮雕的人的设计,一定是不一样的。不懂浮雕不会做浮雕的人的设计,可能是一件好作品,但不可能会是一流的,因为他不知道用浮雕去思考。以我个人的经验,在设计的时候,浮雕已经在脑子里完成了。我在做设计的时候,除了考虑主题把握、构图形式等等,一定要去考虑体量的布局,体积的形状,浮雕层次的安排,雕塑的手法。你考虑了这些还未必会是好作品,你不考虑这些,怎么会是好作品呢?

  说一个故事。

  2004年我做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普通纪念币浮雕,去北京请雕塑专家指导,专家接过石膏,顺手就翻了过去,问道:“浮雕呢”?我笑了笑:“在反面。”专家又将石膏翻了回来,他也笑了。这种浮雕非常薄,要求在产品上只有0.06毫米的厚度,而在手掌大小的浮雕上,浮雕也只有两张纸的厚度。

  最后我想说:至于高浮雕还是薄浮雕,等到你真正会看了,都会变得不重要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高浮雕·薄浮雕-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