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清末民初青花隶书唐诗笔筒

时间:2020/5/1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不久前,笔者在九秩恩师俞律老先生家见到一只白瓷蓝釉方型笔筒(图1),四个长方形的面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隶书文字,是较为明确的《张迁碑》上的遒劲体形。器物上没有年代款,但工匠抄写这文字时有一个时间,即“戊申年”。笔者用手机拍下瓷件发给古陶瓷研究者去探讨,得到的答复是“大约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民窑器物。”由此推断,“戊申年”为1908年。

图1 笔筒面上文字

图2 俞律为作者临写笔筒唐诗册页题跋

  那天,去拜访93岁的恩师俞律先生,恰遇南京市文联领导登门来向俞老转送中国作家协会颁予的“荣誉证书”,证书上镌刻有“俞律先生:为褒奖您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特颁发‘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荣誉证书。”

  作协客人走后,我与恩师聊到同获此荣誉证书的南京“百岁作家”杨苡女史,我曾于多年春节前夕,为俞老当信使,往杨老家送达俞老书写的“福”字。

  杨苡,又名杨静如,出生于1919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著名长篇小说《呼啸山庄》由她译著,《呼啸山庄》这个译名由她首创。她的许多作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杨苡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和俞老先生共事于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和青春文学院,二位都是南京的文学元老,都是一生钟情于文学事业,淡泊名利,笔耕不辍,虽年在耄耋,仍天天看书、读报、写文章,总有大作问世。说时,俞老从书柜上取下这只青花瓷质方型笔筒,告诉我,这是杨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市作协成立那天赠给他的,是他的收藏,是友谊的见证!

  笔者过去所见青花瓷器上大多是画图,或画图配以文字,而此笔筒上却是文字,工整布满四块瓷面,确是稀见。细读文字,原来这满满的隶书写的是两首唐人五言诗,一为张正元的《冬日可爱》,诗曰:“寒日临清昼,辽天一望时。未消埋径雪,先暖读书帷。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散彩宁偏煦,流阴信不追。余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一为郑俞的《赋得玉水记方流》,诗曰:“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潜润滋云起,荧华射浪浮。鱼龙泉不夜,草木岸无秋。璧沼宁堪比,瑶池讵可俦。若非悬坐测,谁复寄冥搜。”瓷件上文字二诗连写,没有断句,这两首诗均未收入《唐诗三百首》,因此,我过去没有印象。

  我买来一本精裱册页,将二诗按瓷笔筒上的笔意临写册页。10月26日下午,我携6米5的册页长卷去俞老先生家求教,老师看后甚是高兴,鼓励有加,并在册页上作了深情满满的题跋(图2):“乙丑年,南京作协成立时,杨苡老大姐赠我隶书瓷笔筒,上印唐诗两首,盖唐张正元郑俞所作五言也,未著书者姓氏,笔力浑厚,余宝而供之近四十春秋。今杨老师百岁华诞矣,取而拂尘再观,剑明共赏甚乐并临之,颇见精神。盖其临张迁碑有年,得斯旨矣。俞律记,时年九十有三,岁次己亥菊花发时,于南窗之下。”(册页卷尾)“冬日可爱”及“赋得玉水记方流”,《唐诗三百首》未录,反觉稀奇有趣。俞律补记。

  恩师对我这位当年的“文艺青年”,一直就是这样鼓励着、支持着、关爱着,令我常常感动。如今,我欣赏到这样一件“二老友谊证物”的青花礼品,并记下恩师厚厚的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清末民初青花隶书唐诗笔筒-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