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刻铜墨盒 可赏可玩

时间:2017/10/11 文章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铜墨盒是装墨之器,晚清、民国时期盛行,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因为砚台上磨出的墨汁被风吹后容易干,用铜墨盒来储存则不易挥发,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清代没有现成的瓶装墨汁供应于市,铜墨盒深受文人喜欢。

  铜墨盒是装墨之器,晚清、民国时期盛行,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因为砚台上磨出的墨汁被风吹后容易干,用铜墨盒来储存则不易挥发,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清代没有现成的瓶装墨汁供应于市,铜墨盒深受文人喜欢。

  清末民初,做工精细的铜墨盒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手中必备的时髦玩意,能拥有一方陈寅生、张樾丞、姚茫父等名家刻制的铜墨盒更是身份的象征。而普通百姓也喜欢互相赠送以作纪念,铜墨盒因而盛极一时。但从上世纪40年代起,铜墨盒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又以“古玩”的身份重出江湖。

  铜墨盒最受人关注的,是其錾刻艺术。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深则入铜三分,浅则细如发丝。铜墨盒的雕刻多以阴文、阳文、双钩线刻为主,铭刻题材多为书法、绘画、篆刻等。铜墨盒上的文字、图案集装饰性、艺术性为一体,有浅刻、线刻、阴雕阳刻结合,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绘画等都可融于铜墨盒的雕刻艺术之中。铜墨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同古堂、淳菁阁、荣宝斋、两明斋、万丰斋、愚得阁等。

  从清朝中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是刻铜墨盒盛行的年代,在这期间造就了不少著名字号和刻铜艺人。史学家邓之诚记之:“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 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陈寅生能在铜墨盒盖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书,二三寸见方的盒盖,能刻一篇《兰亭序》。他的刻铜艺术无论是文字书法,还是花鸟鱼虫,或是山水人物,都自然流畅、生动有趣,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刻铜的最大成就是书法,楷行草篆诸体俱佳,运刀如行云流水,一笔不苟,浑然天成。《中国民间美术艺人志》云:“他(寅生)所刻的墨盒,可以和陈曼生壶并传。”可见陈寅生刻铜艺术成就之大、价值之高。

  继陈寅生之后,刻铜高手有张樾臣。他刻铜有两个特点:一是将竹刻刀法“沙地留青”用于刻铜,刻出的花卉极为生动典雅,使图案更趋丰富多彩。他首创在铜墨盒上刻汉印,采用治印中的“双钩浅刻”技法刻出汉隶,用笔圆润有力,结字秀丽,风韵典雅。 二是与当时许多名士文人如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丁佛言、林琴等合作,由这些艺术家绘稿,供其刻。他与这些名人合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此外,当时一些文人也刻制铜墨盒。画家姚茫父时常奏刀,自己画稿自己刻治。其画面仿故物临摹出自金石、古陶、断简、瓦当、雕塑、古钱币、古印玺,还有临摹域外古物和民间艺术品。此外,晚清民国时期的刻铜名家还有韩子固、刘春霖、钱泳等。

  现在的刻铜墨盒,收藏价格差异很大。如果作品包含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也就具备了较高的收藏意义。比如,由名家字号或知名的工匠所刻,或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或者墨盒制作上造型纹饰精美,引入了特殊的工艺手段,或墨盒与某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关,均可列为收藏对象。但真正高品位的一件刻铜墨盒,应同时具备多方面的内涵。

  当今古玩市场铜墨盒常见劣品有:老盒新刻,将不清晰的图案磨去,在旧的铜墨盒上刻上拙劣的山水或书法,或在老画面上添加名家款;新盒新作,新墨盒上以模具压制,或用电脑工具、化学腐蚀等各种手法做书画文字名家字款,再刻意做旧弄出假包浆。其实,老盒新刻的东西无金石气,刀工浮糙,包浆脏腻,刀痕无自然老化迹象。新制墨盒更是火气十足,铜质色泽与旧盒大不一样,机器磨制,文字内容荒谬,无使用过的痕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刻铜墨盒 可赏可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