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的“边角料”或可助重写文化史

时间:2017/6/3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鲁迅签赠本《唐宋传奇选》题签。


周作人1939年为纪念老友钱玄同而作《最后的十七日》手稿。

  南都讯 记者黄茜 发自北京 一批珍罕的近现代名人信札将亮相拍场。该批信札为李大钊、台静农、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士钊等人的手迹,将于近日的北京保利2017春拍“猗欤新命”名人墨迹文献专场亮相。北京保利拍卖专家尚颢介绍,无论从人物还是标的本身来看,这场专拍在拍卖史上都是空前的一场。

  日前,部分即将上拍的信札在势象空间展出,并举行了“触摸历史”名人信札文化沙龙活动。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等出席沙龙活动,并探讨通过信札这类原始材料感知真实历史。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主持。

  民间收藏给学者提供了资料

  陈平原1999年即出版过一本专著,名为《触摸历史》。他在沙龙开始时说,所以用“触摸”一词,是因为书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琐碎的考证。比如他会考证伦敦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本章太炎的《国富论文》,书后有一段批语是傅斯年的;或者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胡适《尝试集》第四版,内里夹杂几封鲁迅给周作人的信,谈他替胡适删改《尝试集》的经过。“以细节中见真情,以人物见趋势,以物质见精神,是当初整个的研究思路。”

  陈平原表示,最近十年,收藏市场的兴起,让学者的治学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收藏的信札、文献等不断涌现,虽然都是琐琐碎碎的“边角料”,但却是以前的研究者想象不到的。“如果没有大的历史,只靠那些边角料是不解决问题的,但是有了大的历史框架以后来看边角料,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可以调整、修正,甚至重写文化史、思想史。”

  陈平原特别提到本次上拍这批信札里周作人和沈从文的文稿,认为“一看就非常抢眼”。此外,章太炎1930年代的手稿、信件,也是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展示。

  从信札里读出人的丰富性

  孙郁同意陈平原的看法,民间收藏的确能给公共领域带来不一样的东西。20 0 3年,孙郁曾策划“首届民间藏书家展”,在那次展览上发现了沈从文在大学里关于新文学的讲稿,很意外地丰富了当时正在编选中的《沈从文全集》。

  孙郁特别注意信札所遗留下来的文人墨迹,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字就是读人。“鲁迅很狷介,但是笔墨很柔、很美,内心暖意的东西在书迹里可以感觉出来,跟他的金刚怒目的战斗精神有不一样的地方。周作人文章很散淡、飘逸、沉潜,文章写得从容、老到,可是他的字非常拙。从字里,可以读出人的丰富性。”

  这批拍品里还有钱玄同的信札。孙郁指出,钱玄同此人文章、性格和字一脉贯通,有意思的是,鲁迅认为钱玄同的字有俗气,但同时代很多人却喜欢请钱玄同题书名。“搞新文化运动的人不像后来在教科书里看到的是一味的‘新’,他们也有很多旧的遗风。”

  孙郁近来正着手选编《新文化运动史料丛书》八卷,包括科学卷、性别卷、新旧之争卷、文学改良卷、域外思潮卷、马克思主义卷等。他表示,信札这样的原始材料能帮助学者们回到那段历史的现场。“信札是表达思想的,但也是艺术,里面承载的信息远远超过我们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讲,真希望中国的青年去关注原初材料,研究它,或许会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些新的亮色。”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间收藏的“边角料”或可助重写文化史-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