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2/108页 共3213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铸造始末

时间:2018/4/2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陈璟/安徽安庆


  20世纪末,由于银元的大量推广和流通,清政府以各省成色、两重不一、节约经费为由,下令除湖北、广东两省外,其他各省停铸银元。此时香港开铸“一仙”辅币铜元的大量使用,给清政府财政带来启发,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广东开铸铜元。铜元得以迅速普及,颇受市场欢迎,加上兴铸铜元盈利甚丰,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末下令沿江沿海各省开厂鼓铸铜元,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时任安徽巡抚聂缉椝顺应清廷旨意,遂在原安徽银元局旧址成立安徽铜元局,专司铸造机制货币——铜元,并任命安庆知府林眉仲为提调,向藩府和牙厘局借调银3.5万两,用于增添机器及扩建、改建原银元局的部分厂房,并试铸了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元和少量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五文铜元。

  由于开始试铸几种铜元,特别是方孔十文制作繁复,且机器损坏严重,不久便罢去试铸品种,据李鸿章奏章《机铸制钱亏损工本无法筹补》记载:“查阅造成制钱,字画轮廓均尚清楚,惟机器时有损坏,极费工力。缘西洋造钱,系属平面,中无方孔,压成较易。今以西洋机器造中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 最易伤损。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次及十数次不等。人工既费,成数亦少。”

  可见,在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短短两天内,由于模具设计缺陷和操作失当,导致模具的损坏和破裂,以致无法继续试制,设备也只好送去上海修理,而最终只好放弃这种带方孔的设计。不久,便开始改铸正面为“安徽省造光绪元宝”,背面配以各类龙纹的铜元,并同时铸造五文、二十文铜元作为辅币使用。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这枚“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见图),直径33毫米,重14.9克。币面上铸有楷书“安徽省造”四字,以内外珠圈作为分隔,左右各有一枚六瓣花纹,中为馆阁体“光绪元宝”四字以及满文“宝安”二字,下有“每元当制钱二十文”以记币值;背面主纹饰为坐龙纹,张牙舞爪并环绕于火焰珠上下,两侧各并饰三朵六瓣花纹,上下为英文铸造地和币值。此币龙鳞未见磨损,而币面依然光亮如新,模板打印深峻,应该是现存安徽省造二十文铜元中品相最佳者,也正是在安徽铜元局废除试铸方孔十文改铸转型时期的产物。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铜元局成立,至光绪三十年(1904)铜元局又陆续扩建了东西厂房,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末,共铸造铜元2.94亿枚。由于铜币质量逐年下滑,加上市场充斥过度,清廷为方便加强管理,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度支部安庆造币厂,铸“大清铜币‘皖’十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安徽铜元局鼓铸一批少量铜元专用于赈灾。据清户部侍郎陈壁《望岩堂奏稿》称,安徽铜元局截至三十二年(1906)四月十六日累计铸造铜元5.19亿枚。安徽铜元品种繁多,凡各类品种多达近200种。安庆是中国近代化的发源地,而安庆造币厂是这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它的出现对近代金融业发展,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铸造始末-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