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东周布币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0/12/1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王瑞钢/河南新乡


图1 春秋“室”平肩空首铜布币

  在中国古代钱币中,有一种值得研究的布币。布币其实不是用布匹做成的,而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一种金属铸币。

图2 春秋“成”平肩空首铜布币

图3 春秋“亳”平肩空首铜布币

图4 战国“梁二釿”平首圆肩铜布币

图5 战国“涅金”方足异形铜布币

图6 战国“安邑二釿”平首圆肩铜布币

图7 战国“武安”平首尖足铜布币

  最早的布币,完全保留着铲的形状,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为了方便携带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布币在铸造历史中先后出现过空首布、平首布、方足布、圆足布、锐角布、三孔布等不同的造型式样。其中空首布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铸币,由商周时期的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等地区。战国时期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整体上看,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和三川(河、洛、伊水)地区,并渗入东北的燕国和西方的秦国。

  空首布随着铸造年代的由早到晚,重量有逐步减轻的趋势。春秋时期一“釿”单位的空首布重约35克,战国早期同单位的平首布减重为12—17克,战国晚期已降至10克左右,还出现了量多质劣重约9克的半釿布币。因铸行区域不同,空首布分为三种形制,即: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东周时期布币的钱文有“成”“古”“室”“智”“鼎”“梁二釿”“亳”“涅金”“安邑二釿”“武安”“安邑二釿”等,历史价值较高,本文选取7件馆藏东周布币,与读者一起赏析。

  春秋“室”平肩空首铜布币(图1),宽5、高8.9厘米,首口残长2.2、首口残宽1.3、厚0.2厘米,重25克。锈蚀,首残,一足缺块,部分损腐,需要修复。形与铜铲相似,故又称“铲币”,上有长器,要内残留泥范,面文“室”字,布面中间一道竖纹,两侧各一道斜纹,足面内凹成弧形。平肩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前5世纪)行用于周王畿附近的铸币。首部中空,内有范芯,肩平,故得名。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多有三角形或不规则穿孔,銎内常见残留范泥。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小三型。“室”应属地名:太室。这种币文的空首布还在孟津后海资村、洛阳安乐镇聂湾村出现过。

  春秋“成”平肩空首铜布币(图2)。宽5、高9.3、首口残长2.6、首口残宽1.2、厚0.1厘米,重28克。残缺,锈蚀,首残,部分损腐,需要修复。成或作“郕”,《左传·定公八年》载:“秋,晋士鞍会成桓公侵郑。”杜预注:“桓公,周卿士。”《史记·周本纪》载:“王赧谓成君。”《集解》引徐广曰:“《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辨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程恩泽曰:“《急就篇》注:成者,周之采地,卿士所食,成肃公、简公、桓公是也,故称成氏焉。”《读史方舆纪要》卷一说:“成,在河南府境,亦畿内国也。”可见“成”当是周王畿内的封国,在今洛阳市偃师县西南。

  春秋“亳”平肩空首铜布币(图3)。宽5、高9.2、首口残长2.2、首口残宽1.35、厚0.1厘米,重27克。残缺,锈蚀,首部部分损腐,需要修复。长銎,平肩,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有三角形穿孔,穿孔上侧有一星,銎内有泥范芯,面文单字“亳”,背文为三竖;它的造型规整,铜质精细,是春秋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前5世纪)所铸,是周王畿内的铸币。钱面铭文“亳”字,系纪地,“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境内,亦有河南偃师之说。

  战国“梁二釿”平首圆肩铜布币(图4)。宽3.94、高6.2、厚0.2厘米,重23克。基本完整,锈蚀状态稳定,不需修复。平首布是由空首布递变而来的,使用范围扩大,在形制上脱离了实用农具用以纳柄的首,向轻小、携带方便演变,以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最先出现的平首布系从空首尖足布演化而来的平首尖足布。魏惠王(前369年—前319年在位)由安邑迁都到大梁(现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釿布系从空首步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

  战国“涅金”方足异形铜布币(图5)。宽4.65、高7.1、厚0.2厘米,重18.5克。基本完整,有锈蚀,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青铜质,平肩方足,方裆,首部中央一道竖纹贯穿至裆部,形制轻薄,钱体较小,因首部两端呈锐角也被称为“锐角布”。其形制有大小两等。早见谱载有“卢氏涅金”“公”“涅金”“洮涅金”等多品,其中“洮涅金”为最珍罕。在正面看到有凸起的“铜疙瘩”,笔者辨析后认为这可能是直接使用铜范铸币后留下的粘连的“流铜”。涅,《水经·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涅,其地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该布币应该属于战国中后期韩国铸币。

  战国“安邑二釿”平首圆肩铜布币(图6)。宽3.9、高6.3、厚0.2厘米,重22克。基本完整,锈蚀状态稳定,不需修复。其特征为平首、圆肩、短銎,圆裆,布背素平。双足以弧裆相连,形似桥拱,故称“桥足布”。钱面书“安邑二釿”篆体,十分明确,其中“安邑”处于币面右边,“二釿”则在左边。安邑,山西夏县,古称安邑(魏国迁都大梁以前的都城)。战国时期布币大都使用“釿”作为钱币名称,而梁布的面文除铸币地名外,都署以“一釿”“二釿”的币值单位,这是魏国币制中的特征。尤其是自魏惠王迁都大梁以后,所铸行的梁布面文几乎全部铸有“釿”字,古代金属重量名,亦货币名。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多以“釿”为单位,秦统一衡制时被废除。

  战国“武安”平首尖足铜布币(图7)。宽2.8、高5.4、厚0.1厘米,重6.2克。残缺,锈蚀,布一足缺块,部分损腐,需要修复。赵国早期,以模仿晋国空首布的形制,铸行了耸肩尖足平首布,平首尖足布钱的特征是耸肩、方裆、尖足,少数肩稍平。分大小两种,按铸文为“一釿”和“半釿”二等制,俗称“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钱面模铸城名,背铸数目字。“武安”“晋阳”等布钱属于小布,钱面也是模铸城名,少数是城名加上“半”字,半指“半釿”,钱背也铸数目字。所有平首尖足布钱均为战国时赵国的铸币。武安地区紧邻邯郸,在东周时期是一座重要城邑。平首斜肩尖足武安布、平首平肩方足武安布都属于战国时期赵国布币。

  馆藏东周布币保存较好,币文丰富,如同散落在三晋三川的历史遗珍,为我们诉说着古老的货币历史故事。布币主要是东周王畿内的铸币,这种货币的出土地域大都在洛阳一带。究其原因,洛阳地区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处在周王畿内,而且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成为东周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商业城市。

  复杂多变的布币在各个时期形态上呈现差异,有着明显的特征。春秋中期,周王室首先开始铸造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铸行于周王畿地区。进入战国以后,王室衰微,王畿范围逐步缩小,空首布的货币职能也随之衰退,逐步由平首布取而代之。但空首布作为周王室权力的一种象征,却一直陪伴周室走完它全部的历史过程。

  除了政治因素,铸造工艺也决定了空首布将被取代。平首布铸造简单高效,适应当时市场需要。平首布币文多有“釿”字,故也称釿布。战国初期,魏国率先改革,成为七雄中的强国。魏国可能是最先由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的国家,平首布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流通形式。到战国晚期,随着圆形钱的出现,布币出现衰退趋势,至秦统一,布币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东周布币的历史演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