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铜质试铸样币

时间:2020/5/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卢伯雄/湖南长沙


图1 黄铜工艺品

  笔者最近经手了一起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铜质试铸样币的鉴定,送鉴的是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鉴定的钱币实物有3件(枚),分别为黄铜材质1枚,白铜材质1枚,红铜材质1枚。经过两位专家的鉴定,结论如下:

图2 白铜工艺伪品

图3 高仿品

图4-1 紫铜试铸样币及钢印凿字特写

伪 真 图4-2 真伪对比

真 伪 图4-3 真伪对比

  一、“黄铜质”试铸样币(图1)。原国民政府造币总厂(天津)的民国三年“袁大头”试铸样币中,没有黄铜材质。这枚“黄铜质”的民国三年“袁大头”铸造粗糙,属于仿造的工艺品。

  二、“白铜质”试铸样币(图2)。原国民政府造币总厂(天津)的民国三年“袁大头”试铸样币中,没有白铜材质。这枚“黄铜质”的民国三年“袁大头”,连铸压后的币边毛刺都未加工去掉,乃是后期人为加工形成的,属于仿造的现代工艺品。

  三、“红铜质”试铸样币(图3)。原国民政府原造币总厂(天津)的民国三年“袁大头”试铸样币中,有过红(紫)铜材质的试模样币。这枚“红铜质”的民国三年“袁大头”,从外表上看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造假者的铸币设备与原造币总厂的铸币机在吨位上存在差距,出现在币面上的状况是假“弱打”。而真实的情况,则是因机器压力不足而导致,由于设备吨力不足使币面上的图案与文字失去了立体感,真正的试模样币中,按照常规性验试模具,会有故意弱打的情况,但不会出现图文缺失。而这一枚有两个不到位的致命处,一是模具制作;二是机器吨位。和正常的民国三年“袁大头”红(紫)铜材质的试模样币(图片)比对,两者差别大,属于高仿品。其理由有三个方面:

  1.正常试模样币的图案与文字清晰,立体感非常强(图4-1)。

  2.高仿币是光齿边,无任何文字印记。正常试模样币的光边上,凿有英文标示和“试模样币”4个中文字印记(图4-1)。

  3.高仿币与正常币在很多方面有明显差别,这些差别的产生是源于模具雕刻的线条与刀法。真伪之间最为突出的地方,正面头像相差很大,特别是额头处的眉毛、眼耳、肩章。背面的嘉禾纹饰勾线刀法呆板,无立体动感等(图4-2、4-3)。

  四、民国三年“袁大头”试铸样币中有无铜质的争鸣

  有无民国三年“‘袁大头’铜质试铸样币”的争论,时至今日,在钱币收藏群体中仍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而笔者原则上倾向于天津造币总厂当时有铜质试铸样币,但应该是红铜材质,而不是黄铜和白铜。对于“试铸样币”一词,钱币群体中“只知其名不懂其意”的大有人在,其实“试铸样币”是两种不同概念的混称,即“试模”与“打样”。“试模”币属于未定妥的检验样币,可根据效果或其他因素对模具进行修改,试铸样币与正式发行的币在图文上会存有大同小异的部分差别,材料多为铜质,称之为标本。“打样”币,属于试模检验成功后已定妥的样币,材料多为本银或特别作为他用而选材的黄金,“打样”币多用于三个方面,作为正式开铸后的标准样品;呈送有关领导或部门;和有关设计原图、审批资料一起存档备案。

  用铜材做某种金银机制币的试模样币,从有机制钱币开始,几乎在各造币厂都采用。铜有三种,黄铜、红铜(又称紫铜)、白铜,而三种的密度(比重)又各不同。三种金属材料和黄金、白银的密度(比重)分别为:

  黄铜为8.5g/cm3,比较硬;

  红铜为8.89g/cm3,有一定韧性;

  白铜是铜镍合金的雅称,密度在铜8.9-g/cm3,镍8.9-8.88g/cm3之间;

  白银的比重为10.5g/cm3,有韧性;

  黄金的比重为19.26g/cm3,很有韧性。

  依据近代钱币书籍记载的多种机制“试铸(模)铜样”来看,铜版样币有三个重要特征需要把握。

  一、铜样币使用的板材相对较厚,其作用有两个,1.检验机器冲压力量,板材若和银币板材一样,则起不到调试冲压字纹深浅,尤其是起不到校验冲压机力道的作用;2.磨合上下钢模,因铜硬度高于银,反复冲压若干次铜材,可起到去除模具毛刺的作用,使模具光滑度提高,为正式铸银币提供更好条件。由此形成的结果是,铜样币均较重,直径略大于正常铸造的银币,重量反而重于正常铸造的银币,或者重量相当,这就是为什么铜比重小于银,反而铜样币重量重于或等于银币的重要原因。

  二、采用红铜(紫铜),这主要是因为红铜铜质纯而较软,尤其是其延展性好。机制冲压能得到更好压制检验效果,以便检验调试冲压机力量、模具位置等理想指标和效果等。

  三、由于试模的铜样,属于冲压机器调试阶段的产品。因模具是刚开出的,其试样的字口、图案等深浅基本上一致。也有铜样币为了试验其压力标准,会冲打出几枚浅的(弱打),再冲打几枚深的(重打),反复数次后,最终调试出最佳的压力指标和上下模具距离等。

  如果遇到冲压字纹稍浅的铜样币时,这就需要谨慎鉴别,是否是正常“弱打”的试验品,不可随便给打入冷宫。特别是高仿品,更要综合祖(母)模设计、子模翻制、设备压轧等方方面面的特征,而最佳方法是和真的铜铸样品或同模具的银币比对。

  四、“袁大头”试铸样(含试模和打样),属“难遇又难求”,无漏可捡。

  “袁大头”钱币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更有保值的功能。虽然“袁大头”在目前收藏市场上比较常见,价格也不算太高,但是由于其停止流通的时间比较久,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量兑换,造成存世量并不多,而在流通交易中损失的也比较多,从而决定了它上升空间的庞大。另外,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些钱币价值直线上升,并随时间推移,增值潜力越来越大,更别说稀有的机制试模或试铸样币。

  “袁大头”机制试铸样币,就是没有进入市场使用的。特别是机制试模样币,它是作为一种新币在铸造之前,专门检测模具、机器等是否达标的试验品。因为是第一次铸造,又是用铜试模具和冲打压力,其制作生产复杂,从“祖模”设计、“工模”翻制,从铜料熔炼,到制作铜饼、晃洗、退火、压轧等,前后涉及到的工艺流程有十几个环节。用铜坯(饼)经机器铸压后,是当时完成的样品,也是后续铸造银币的对照品。可以说机制试模样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件艺术品的绘制过程,而且对试模样币,造币厂都有严格的耗料管理制度或明文规定试模样币必须回炉销毁,所以试模样币是试铸样币中最少的。因为“试模样币”属未定型的半成品,难有人为流出,试铸打样币,属定型了的成品,且可人为定量流出。一般来说试铸币中的稀罕品,多为极难见的试模样币或极其稀有的试铸打样币,其每枚的价值基本上都在7位数左右。据有关权威文献披露,民国三年“袁大头”试铸样币中有红铜材质的,是试模样币,流出总数不会超过5枚,已面世的有3枚,是属于传承有序,其中有一枚在早几年某知名拍卖公司举办的大型国际拍卖会上面世,最终以折合人民币约180万元落槌。像这种属于“难遇又难求”的原厂原始品,在当今市场上是没有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漏可捡的。当然,不包括民国时期其他造币厂铸造的和非造币厂的老仿品及国内外新仿品且是经过做旧的伪品。一句话:购买珍贵的“袁大头”机制币,捂紧钱包,慎之又慎是明智之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铜质试铸样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