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说说宁夏海原诞育礼俗文化“过百路儿”

时间:2019/7/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进兴/宁夏海原


长命银锁

  笔者近年来着手研究非遗博物馆布展,寻找消失的非遗文物,在民间发现了压制长命锁的钢模、长命手镯钢模、长命银帽徽、长命银锁等非遗实物。

 

“过百路”留影

 

长命玉锁

 

长命富贵帽饰

 

长命银锁

 

长命银锁模具

  长命锁的钢模,圆柱形,直径6、上模厚1.3、下模厚1.9厘米,固定锁铆柱0.7、合模高度为3.2厘米,模具正面用连珠纹勾勒出银锁的轮廓,正中为“长命富贵”四个汉字,下面为一朵折枝牡丹纹;反面也用连珠纹勾勒出银锁的轮廓,正中似为坐在莲花座上的观音,是用来压制银锁模具。长命手镯钢模,长7.8、宽1.8、厚1.5厘米,凹槽中间为一朵菊花和“长命百岁”四个汉字,汉字用忍冬纹穿插装饰,是一件打制银手镯的钢模。银帽饰,横4.4厘米,竖4厘米,中间为一个石榴,以十字间隔,自上而下书写“长命富贵”四个汉字,边缘也用开口露子石榴装饰。

  长命银锁,形状多为一个古代的锁子,大小形状不一,主题上的汉字也不一样,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有手工打制刻花的,也有用模具压制的,因人喜好而异。

  在记忆的深处,海原县曾有一个诞育礼俗,名为“过百路儿”,即婴儿出生百日那天要留“百岁发”、戴“百岁帽”、穿“百岁衣”、挂“百岁锁”、戴“百岁镯”、拍“百岁相”、走“百岁路”、入“状元坊”、办“百日宴”等传统的诞育仪式。随着现代文明的撞击,一些老年人的相继去世,很多传统诞育礼俗文化中的仪式消失,无从知晓。而今,仅有“百日相”和“百日宴”了。

  留“百岁发”,会请剃头师傅给孩子剃发,根据孩子的情况,有的在孩子头顶上留一撮“寿桃形”头发,把周围的头发全剃掉,意即“长寿”;也有的在孩子后脑勺下面留一撮毛,等头发长长梳成小辫,名曰“气死毛”,意即这个孩子脾气较大,周围小孩不要“惹恼他”,以防气死他;也有的两耳后面或上面,各留一块圆形头发,扎两个小辫,周围的头发全部剃掉,头顶为“秃发”,意即“聪慧透顶”。总之,留“百岁发”的样式,因人而异。

  戴“百岁帽”、穿“百岁衣”,主要是由婴儿的奶奶和外奶奶,到百岁老人家中,索要一些布头,带回家绣制成帽子,缝上定制的“长命”帽饰,或缝制衣服、肚兜、围涎,绣上花草、人物故事和“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待婴儿百日时给穿上,举行百日宴。

  挂“百岁锁”、戴“百岁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为出生的婴儿定制一件“长命锁”“百岁镯”,待百日时,挂在孩子的项颈上,祝其长寿。有时候,还要找男孩子较多的家庭,认“干爸、干妈”的习俗和礼节,也有回汉之间互认干亲的比较多,期间就有挂“长命锁”的,也是其中的一项议程,寓意至宝宝百天起,为宝宝锁住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也有回汉互认的。

  拍“百日相”,清末民国时期,海原的大户人家还流行给婴儿照“百路相”。民国时,海原没有照相馆,有时候要去兰州才能照到相。因路途比较遥远,婴儿不宜长途的颠簸流离,很多大户人家要到兰州或平凉去请照相师傅,到家中给婴儿照百日相,费用昂贵,一般穷人家都是照不起百日像的,有时候遇到走乡串户的,还能留一张百日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日相开始普及了起来,并流传至今。

  但真正意义上的“过百路儿”,还在婴儿出生百日那天,由婴儿的奶奶或外奶奶(外婆)抱着佩戴银饰的婴儿经过长巷、百岁巷,再到状元坊、集贤里走一回,沾些寿气、文气,将来成为“长命百岁的状元郎”,这说明集贤里、状元坊已融入海原县回汉各族人民的日常习俗,成为他们生活血脉的一部分,这比任何形式的纪念都更为经久永恒。

  诞育礼俗的最后一项就是“百日宴”,又称“百岁宴”或称“百晬宴”,初生婴儿一百天举行庆祝仪式。婴儿出生一百天,家中招待亲友,祈愿孩子长命百岁。

  总之,海原诞育礼俗文化,形式多样,寓意深刻,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目前,礼俗简化,有些甚至消失,但值得抢救挖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说说宁夏海原诞育礼俗文化“过百路儿”-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