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化腥臭为神奇的鱼骨画

时间:2018/8/2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林长华/福建漳州


  不久前,笔者与一位艺术家一同游览了东山岛“海上动物园”——龙虎狮象四兽屿。中午在海边饭店用餐过后,这位艺术家如获至宝般地,把店主抛弃后发出阵阵腥味的墨鱼骨统统装入行囊。当时,我还很疑惑。过了些时日,我再次走访这位艺术家时,言及雕刻艺术话题,他捧出一幅装帧在镜框里的《双猫戏蝶》,让我们猜是什么材料雕刻的。“泡沫板?象牙骨……”都错了!原来,这幅栩栩如生的精美的艺术品,竟是用墨鱼骨雕刻的。这种墨鱼骨雕洁白度高,立体感强,装饰性佳,显得奇异珍贵,素有海岛“艺苑奇葩”之美称,是收藏爱好者热衷收藏的海韵艺术品。

  不访不知,在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的东山岛,墨鱼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每逢传统佳节,心灵手巧的东山岛人就用墨鱼骨雕刻成吉祥的装饰品,借以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海岛民间艺人善于用墨鱼骨拼接抽象的珍禽瑞兽、奇花异果和人物造型,来装饰居室美化生活,渐渐形成一种奇特的传统工艺。一位颇有艺术细胞的渔家人告诉我,他们渔获的加吉鱼除了作宴席上的佳肴外,还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材料。当肉尽汤竭之后,还可用所剩的骨刺巧妙地插成为“羊”的造型,“羊”的通假字就是“祥”。无怪乎,富于想象的文人墨士认为,我们的祖先在创造“鲜”字时妙用“鱼”和“羊”,很可能是受到鱼骨的启示。

  东山岛四围皆海,特产墨鱼。笔者走访得知,墨鱼骨雕最早出现在旧时民间中元节摆坛,祭拜无主的“海兄弟”孤魂。新中国诞生后,当地艺人发现了这朵在国内外罕见的艺术奇葩,他们运用中国画的章法构图进行创新,使之大放异彩。谢学文、孙齐家、黄秋来等便是在墨鱼骨雕艺术方面很有建树的当地艺术家。1959年,东山岛选送孙齐家雕刻的一幅《博古盆景》,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观众欣赏过后无不露出惊奇的目光。此后,东山岛艺人们不断尝试,刻意求工,佳作迭出。东山岛艺人创作的《古榕仙鹤》《孔雀牡丹》等墨鱼骨雕曾被选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1961年福建评选工艺品出国展览,谢学文的《和平繁荣》(见图)、《水仙花篮》入选。《和平繁荣》以翔姿回异的鸽群和枝叶繁茂的花簇为画面,表现中国人民爱好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从此,东山岛墨鱼骨雕蜚声中外,广受赞赏。福建省特种工艺处开始指定专人研究墨鱼骨画松动粘胶等关键工艺。1962年,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东山岛艺人精雕细琢的《孔雀图》,画面上两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并栖枝头,并有盛放的花朵作为陪衬,技术难度很大。展出后,许多报刊相继载文作了高度评价。然而,文革时期东山岛墨鱼骨画步入低谷,甚至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这朵枯萎的艺术之花才得以重放异彩。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化腥臭为神奇的鱼骨画-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