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大汶口文化贝饰赏析

时间:2018/7/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王莹莹/山东东营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史前文化展”展厅,陈列着一套美丽的贝壳饰品(见图)。这套贝饰是在五村遗址的一座墓葬中一具女性骨骼的胸前颈项下发现的,共由75颗贝壳组成,贝壳中央都有一个小孔,上面有明显的佩戴和穿线磨损的痕迹。再加上摆放位置等综合考虑,这套贝饰应是早期的项链。

  五村遗址位于广饶县城东北约0.5公里处,俗称普救寺,为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5年秋至1986年6月,为配合重点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饶县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钻探与试掘,共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铜器等文物160余件。其中,这套贝饰是在13号墓出土,是五村遗址相当有代表性的出土器物。

  贝饰,指贝壳制成的饰物。《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诗·鲁颂·閟宫》“贝胄朱綅”。饰品一般是指除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上的装饰,如头饰、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臂饰、腕饰、指饰、扣饰等佩饰。从中外考古发现来看,人类最早的饰物几乎都是项饰,其材料是用兽齿、鱼骨、石珠、骨管、海蚶、贝壳等物,经过打制、研磨和钻孔,制成各种各样的饰品,有的还染色,用绳和皮条串连起来。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开始制作打磨穿孔的贝壳作为颈部饰品,可以认为是我们现在佩戴的项链的雏形。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这套美丽的贝饰来看,这句俗语就应改为“爱美之心,自古有之”了。

  五村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遗骸,经鉴定共有3种海生软体动物和9种淡水生软体动物。这些软体动物可能是当时居民们主要的捕捞和食用对象。考虑到当时人们的旅行能力和定居情况,可以判断五村遗址一定比较临近大河或者大海,否则先民们就难以到达水域捕捞这些生物。古人可能到海里收集贝壳做成饰物,甚至可能与海边的人交换物品,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人类文化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从各史前文化遗址的出土器物分析,饰物所处位置多位于头部和颈项部,装饰这些部位的目的都是为了衬托容貌,也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民开始注重装饰打扮,各类饰物变得紧俏,只有有能力拥有更多财富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更美观、更受欢迎的饰物,于是饰品不再仅仅是一种配饰,更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传达了佩戴者在社会和文化身份中多方面的信息。而贝类由于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先民最为喜爱的一种饰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由于贝壳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此时就出现了贝币。而石器时代的贝壳饰品是否是贝币的雏形,就有待考古专家们继续论证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大汶口文化贝饰赏析-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