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一页
1/175页 共5206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

时间:2018/1/9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

  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即是一证。皮影人一般高约二尺,但手、臂、腰、腿等关节部位是分别雕成后用线连缀在一起的,为了是演出时活动自如;影头单独雕刻,可以与影身置换。雕簇皮影是专门的技艺,要求雕缕精致,色彩鲜明,刻画出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着重于夸张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须等。用色有红、绿、蓝、墨等,每色又分深浅层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净及其他表演白脸膛者,用透雕;黑头、红净和花脸等,则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傀儡戏剧种。亦称“影戏”、“影子戏”、“驴皮影”、“皮囝囝”、“纸影子”、“灯影戏”、“抽皮猴”、“滦州影”等。皮影戏主要是影人通过掌签师的操纵,靠灯光透射,映到屏幕上,配合尔器和唱腔进行表演。俗称“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因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因而日夜想念。《汉书 外戚传》载:“有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从记述中的李夫人形象可能为剪影形式,灯烛、帷帐,似乎已具备了皮影戏的雏形。然而,真正皮影戏的出现并兴盛是在北宋时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当时北宋汴梁城内娱乐场所演出的百戏种类中就有“影戏”,并有著名影戏艺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南宋 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党政军出现了“绘革社”的专门影戏组织。元代,皮影戏还曾作为军队内的娱乐活动流动演出。皮影戏在明清时得到大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13世纪初,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皮影戏便传播到缅甸、暹罗,爪哇等地,14世纪中叶传到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国。15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介绍到法国,并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它的演出,在欧洲曾轰动一时。清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年),德国大诗人哥德曾于威兰博览会上介绍中国皮影戏,1781年,他还曾主持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戏演出。

  皮影及影戏由于雕簇原料、造型、风格、演唱曲调、流行地域的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形成了许多类别和流派,其中尤以陕西一带的牛皮影和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最具代表性。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陕西即是中国影戏的发源地。有民间歌谣为其佐证:“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陕西皮影明清时享有盛名,许多资料表明,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皮影、四川皮影以及东北皮影的起源和发展都与陕西皮影有关。陕西皮影分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包括咸阳以东华县、华阴、蒲城、大荔和渭南等县)造型精巧细致,装饰严密,刻工讲究,影人较小,高9市寸左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咸阳以西至宝鸡地区)造型精犷有力,装饰简洁,质朴大方,影人高12市寸,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通天鼻,演出效果好。陕西皮影戏的角色很多,东路影人的头部和身子造型,多达三、四百种,西路也有百余种。东路艺人的影头包,按其文武生、文武旦、将帅、官帽、神仙头、妖魔番将等十余个分目。此外衬景还有龙廷宝殿、兵营虎帐、将相府第、绣房楼阁、天堂地狱、神仙洞窟、舟桥野景……等等,从中可看出陕西皮影内容的丰富。陕西皮影的造型和雕簇技艺表湛,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名冠全国。

  河北滦州皮影,泛指流行于河北、东北的滦州影戏的造型影人。因最早兴起于河北乐亭县,今属唐山地区,故亦称“乐亭影”、“唐山皮影”。关于滦州影戏的历史,一说自明中叶由甘肃兰州和华亭一带传入;一说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滦州安各庄秀才黄振中首创,以《宣讲拾遗》为底本,一直到清光绪二十年前后,影戏还称之“宣卷”。滦州影戏曾传布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影响很大。滦州影人主要以驴皮制作,其造型风格以北京东派皮影为代表,兴盛时,一般人把北京的皮影也称“滦州影”脸谱夸张,脸形轮廓线条明显,装饰性强,色彩明快,有一套程式化的处理方法。

  北京皮影始于清初,也分为两派,一派来自滦州,班社大都住在东城,称东城派(简称东派);一派来自涿州来,班社大都住在西城,称西城派(简称西派)。当时以东派“滦州影”最盛,据载,清同治年间,在北京的一二十家戏社,只有四城毛家湾的“和顺社”是西派,以外便都是东派的领域了。抗战爆发后东派衰落,西派较有发展,其中以路氏“和顺班”传人至今。西派影人都着古装;东派旦角全着时装,头髻刻画非常讲究。如乾隆、嘉庆时梳的“元宝髻”、道光、咸丰时梳的“飘岔儿髻”等等,使人一看影人便可知是什么时期产物。东派皮影皆通天鼻、小口,基本保留陕西西路和甘肃东路部的风格,脸谱夸张,装饰性强。西派皮影雕工精细,着重刻划不同人物的特征,着重写实,无固定程式。两派影人均采用驴皮雕制,高为七八市寸,早期影人也有高达1尺半左右的。北京皮影发展迅速,有其京都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但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同时也为宫廷王府所享受。清嘉庆年间,每逢年节和喜庆日子,皇宫、王府便把皮影班传进内宅,供王妃和阿哥们观赏。各王府还出资自备影箱屏幕,聘请著名艺人长期为他们演出。同时,一些王府贵族不仅自己参加演唱,而且亲自设计和雕刻影人,如道光年间贵族郁子安,曾任湖北武昌府的守备,在任3年就刻了一箱北京西派皮影。清末贵族戴光臣仿京剧舞台演出雕簇的影人,是现存北京皮影艺术的珍品。“礼亲王”府中的影人,现今大部分藏于美国、德国、瑞典的博物馆中。现代北京皮影技艺特色是,追求须发的舞台真实,用吊眼、吊眉注理青衣、生角形象,使之更性格化。线条刻制行云流水,柔和、舒展。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还有山西皮影、四川皮影、陇东皮影和湖北皮影。

  皮影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植根华夏、影响海外的纯粹民间民俗艺术。因此,千百年来久盛不衰,皮影也成了民间的主要收藏。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博物馆都珍藏着中国的早期皮影。西德奥芬巴赫市的皮影博物馆,专门收藏我国历代皮影珍品3250多件。影人的尺码有6寸、9寸、1.3尺三种,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皮影戏发展的历史。一些早期的小尺码作品,具有明代或更早时期皮影人的艺术造型等,在我国已很难看到,而在这里却保存完好。这些藏品是该馆创始人伯哈特于1930年通过柏林一家小古董店的老板从北京买去的。

  陕西省西安市的杨飞、李淑文夫妇从事陕西皮影的雕簇和演唱几十年,不但演技高超,而且他们还倾尽毕生心血,收藏明清从来各类皮影精品3000余件,整理皮影史料廿余卷。夫妇二人还藏有所为,研有所成,不但编辑出版了大部头的皮影集,还经常被邀出国考察和讲学。近年来,夫妇俩还独创了一种“皮影画”,精描细染,清丽淡雅,券舒风韵,自成一家,遂得到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青睐和珍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