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上一页
1/111页 共3289

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銙

时间:2019/2/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张晓笛/湖南长沙


图1 胡人吹笙纹玉带銙

  带銙(kuǎ)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其一般用金、银、铜、玉等制成。顾名思义,玉带銙就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从目前已知出土的玉带看,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带革呈、带扣、带銙(也称带板)、铊尾组成的,这些装饰于玉带上的饰件称为玉带饰。它们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装饰功能。我国出土最早的玉带是1988年发现于陕西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的八环蹀躞(diéxiè)玉带。现笔者介绍的,是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的四件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銙。

图2 胡人吹长笛纹玉带銙

图3 胡人饮酒纹玉带銙

图4 胡人吹觱篥纹玉带銙

  严格的玉带制度,早在唐代时即已形成,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而辽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是玉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结合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和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玉带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辽代皇帝对朝廷用玉的重视程度与中原王朝相当,尤其是作为身份地位标志的玉带的使用。文献中虽然没有官员佩带玉带的规定,却有皇帝的朝服、公服以及四季出行狩猎时均佩玉带,五品以上的官员佩金玉带的记载。从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看,高级贵族使用金、玉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辽代画家胡环作的《回猎图》《出猎图》中,几位骑马抱犬的契丹贵族腰间都画有装饰玉板的腰带,可见玉带在辽代仅限于皇帝和高级贵族使用,是崇高地位的象征。

  建立于1984年10月的敖汉旗博物馆,是内蒙古全区建筑面积最大的县级博物馆之一。该馆陈列的遗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向世人展示了8千年来这里历经的古国文明的发详、方国文明的发展与帝国文明的发达。敖汉旗博物馆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2件,二、三级文物600余件。它们既有价值连城的文物瑰宝,又有极为罕见的稀世奇珍,而其馆藏的四件辽代玉带銙,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四件辽代玉带銙,皆来自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出土的一条玉带之上。此玉带由8件长方形玉带銙、1件方形玉带銙、1件玉铊尾共10个物件组成,其玉质为青白玉,并有一些深色斑点,为长时间埋于地下形成的沁色。玉带銙背面略大于正面,因此带銙四个侧面略呈梯形。最具特点的是玉带銙上雕刻有胡人伎乐纹饰,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胡人乐舞纹玉带板,其中长6.7、宽6、厚0.8—0.9厘米的一件青白色“胡人吹笙纹玉带銙”(图1),正面刻一人,面向右,双腿弯曲盘坐。双手捧一笙,十指按孔,作吹奏状。而相同尺寸的“胡人吹长笛纹玉带銙”(图2),正面刻一人,面向右,双腿弯曲盘坐,双手握一长笛,作吹奏状。稍长一点的“胡人饮酒纹玉带銙”(图3),长6.9、宽6厘米。正面雕刻一人,双腿弯曲盘坐,双脚叠交,左脚在上,面部朝正前方。其右手托一杯,左手按于膝上,边饮酒边在欣赏乐舞,左手似随着乐舞的节奏在膝上打节拍,这是富有成效、玉带人物中的最尊者。另外长6.6、宽6.1厘米的一件“胡人吹觱篥纹玉带銙”(图4),正面刻一人,面向左,双腿弯曲盘坐;双手持觱篥(bì lì),作吹奏状。筚篥是一种古代管乐器,即觱篥,也称管子,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它流行于我国各地,为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所喜爱。

  众所周知,胡人伎乐纹玉带板为唐代最具特色的玉带饰。而玉带板上的这四件采用减地浅浮雕的辽代玉带銙,不论从纹饰还是雕刻技法上来看,均和唐代的胡人伎乐纹玉带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从它的尺寸及雕琢的精细程度而言,似乎说明辽代玉带制作技术继承了唐代很多精华,而且好像较之更加发扬光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銙-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