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上一页
1/111页 共3289

试解玉的内涵之新说

时间:2018/1/1 文章来源:网络
  “玉”字是出现在我国有记载的文字中最古的文字之一,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便有发现。汉字中造出玉的字有近500余个之多,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

  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体,这象征着“玉”被融入私有,而显示出的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美好、高尚的象征,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注解为:“玉、石之美者。”值此注解从物质上和艺术上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她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

  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

  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

  所以君子爱玉,期盼着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最早见于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具有实用价值的有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用作装饰品的有玉环、玉球、玉镯、玉璜、玉玦、玉珠、玉管等。在技术和艺术上走上独立发展的历程,并为后世玉器工艺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社会的、技术的基础。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几乎完整地记载了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社会变迁,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和使用,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玉的文化随之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为此,美玉得到我们东方人的万般垂爱。东方人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

  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祟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教,故当时盛行种类繁多的佩玉。这一时期,实质上是落后的奴隶制瓦解、先进的封建制度孕育成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几个政治经济中心并存,在文化与学术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秦、晋、燕、齐、楚、吴、越、巴蜀等多种地方文化,相互竞争,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玉器手工业到春秋战国时代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玉器制作突飞猛进、精致非凡,在古代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秦灭六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强盛的封建制国家。隋唐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这时的手工业极其兴隆,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对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感情。明代的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致使了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也相对兴旺发达。这时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学流行泛滥,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间。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今世的荣华富贵。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在工艺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大为盛行。清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对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玉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巅峰,创造与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玉器艺术。

  由于玉的质地,在我国民族历史上一向受到重视,所以出现了玉含五德、九德,甚至十一德之说,这些说法虽然出自儒家,但实际上是人们从观察玉质的直观感觉出发,引伸附会了社会道德观相联系的必然结果,成为了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传统力量。纵观玉文化的发展史以及地理分布的迁移变幻,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史诗在今人眼前一览无遗。我们不禁为之感到震撼和神秘,我们不禁为之感到一种探索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自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的典范,象征着言行地德行准则。它们曾被人们捧为圣经而至高无上,它们也曾被人们所唾弃视如粪土。它们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不断地传承延续,并且受到信奉和批判。其实,我们认真地来体会其中字里行间的含义,再加上与玉质的对应,其内涵的解读并不是“阳春白雪”般地高傲,也非“下里巴人”般的俗气。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

  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又可以如何来了解玉之“五德”呢?在此我试图用通俗的方式再来回味: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润如脂,晶莹圆润,光津滋润,方圆规整有形。

  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它把瑕疵一览无遗,但仍不失其美的内在。

  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和田玉制成片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绝而复起,残音绵绵,徐徐方尽。表示了其致密的纹理。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刚中见柔,韧度极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这是较之前纤维结构特有的特征。

  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质地细腻,玉石呈结晶纹状和辫纹状,纹理细腻独特,色泽美丽丰富,图案多样,材质柔而易攻。

  对玉文字的修饰,这是统治集团为了实现其理念,通过文字表现形式使其变得神秘和神圣的一种政治手段。从欣赏的角度来理解,这其实就是鉴定和田玉上品的基本要领。那么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其现实意义又是如何呢?其一;玉是美的象征,当您佩戴一块美玉之后,为了配合其美的价值,故一定会在举止是对自己有所约束。其二、当您在手上戴上一只精美的手镯时,您必定会克制自己的脾气,以防在激怒时失手致使心爱之物受损。其三;当您佩戴一块绝伦的玉饰在身时,无论是弯腰,走路你都会时时提醒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躲过一劫。等等诸类,在长期与玉饰的磨合中,您会变得温雅谦恭,举止有方。我感到这就是佩戴玉饰的现实意义所在,不知如此注解大家是否能够感到恰如其分。

  玉就是精美的石头,它通过数千年的不断与社会伦理和人类认知的磨合交融,在为其所用和艺术的创造上表现了变动和主动淋漓至尽的形象。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文明的传承延续,无论是在它的巅峰或者低谷,人们始终没有将它抛弃和遗忘,这就是玉之魅。这就是玉文化值得研究和追寻的结点。美玉似乎约束了一个人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造就了一个人的部分优秀品质,这就是玉文化值得传承延续的经典。

  今天我们对玉的收藏和保管,旨在延续玉之韵的内涵。今天我们对玉的研究和探讨,旨在弘扬玉之魅的经典。今天我们对玉的追求和钟爱旨在传承玉之美的底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试解玉的内涵之新说-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