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岳瓶:抗金劲旅背嵬军的见证者

时间:2020/8/1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董文凯/江苏南京


图1 岳瓶主视图

  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活动,碰巧收藏了南宋抗金遗物——岳瓶,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收获。那天上午,同学们一起游览苏北喻口古镇,镇上一家古玩店引起大家的好奇。在堆积如山的古董中,我一眼看中一件不太起眼的陶器,据店主介绍是从附近农村收来。大概是为了强调古物的“年份”,店主人一口咬定那是一只汉罐。凭借在古陶瓷方面的知识积累,我知道,那是一只比汉代晚了1000多年、却又早于今日900年的南宋初年宝贝、宋金战争见证物、南宋精锐部队背嵬(读音同维wei)军的标准装备之一“岳瓶”(又称韩瓶),把它说成是普通汉罐确实太委屈了。

图2 泰州博物馆藏岳瓶

图3 汤阴岳飞庙藏岳家军行军水器“岳瓶”

  这只岳瓶为陶质制品(图1),拉坯痕明显,内外施清灰色薄釉,器底露胎,胎体暗红,圆体瓜形,唇口溜肩,两端呈锥形内收,肩部均布条形四系,器高34、腹径17.2、口径4.5、底径5.8厘米,器重1.9千克,注水试验测得其容积约4.5升,盛满水后总重量约为6.4千克。其大小、形状与泰州博物馆的一只藏品(图2)相似,但胎质不同,难得的是全品无损,器身上部釉层有部分乳白杂蓝的窑变。

  这种宝贝其实并不稀罕,投资价值不大,却有特殊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因岳飞、韩世忠曾率领宋军与金兵在江淮一带多次鏖战,遗弃甚多,当时的百姓也常捡来作为汲水之器,散落于井底、河道和田野,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展开,长江中下游地区常有出土。通过对这类文物出土地点的研究,当代人可以进一步弄清宋金武装力量的作战范围、战场遗址分布和军队建制及装备情况(图3)。

  关于这种陶瓶的用途,清代海陵(现泰州)学者夏荃在《退庵笔记·韩瓶》中描述:“古瓦器,长身,两头微锐,浑沱如冬瓜,近瓶口布列四小耳。”又“瓶可容酒斗许,长身便于负,四小耳以贯索者,使颇粗重,酒尽则弃之。”据夏荃考证,“泰南门外柴墟镇南坝桥(今泰州市高港区口岸镇附近)皆岳鄂王与金人战处,今瓶多出自南郊田野中,他处亡(无)有,其为王军中酒器无疑,当称岳瓶”。岳瓶又称韩瓶,上海市青浦县青龙镇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台地区,曾一次性出土多个,当地人称此高台为“酒瓶山”或“韩瓶山”。相传,是南宋时抗金将领韩世忠在此驻军,犒赏三军后留下的酒瓶。郑嘉励在《韩瓶小考》中,也明确写道“此种陶瓶用以盛酒,其数量之巨,类似于今天的啤酒瓶”。

  既然我们知道这种陶制、两头微锐、肩部带有四系的容器是军用酒瓶,就无法回避与这种军品有密切联系的南宋抗金劲旅——背嵬军。

  “背嵬”一词,有的史籍上也写成“背峞”(峞与嵬,古语同),其意有三种说法:一是与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有关,李元昊登基后,废除了唐、宋“赐”给党项王族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又叫“嵬名元昊”。有人认为,宋军命名为“背嵬”,按古汉语使动词的意思就是“使嵬背”,是表达打败“嵬名氏”的心愿。二是与西夏党项族的语言有关,据唐封叶在《叶话文史·神秘的“背嵬”到底是啥意思》一文中分析,西夏语中“蛇”的发音近似汉语“背”,“龙”与“鹰”的发音都近似汉语“嵬”,“背嵬”就是西夏语“蛇龙”或“蛇鹰”的意思。西夏人用“背嵬(蛇龙或蛇鹰)”来做部队的称号,就像汉人用“虎豹营”“飞虎军”等来做部队称号一样,显然是夸耀该部队的凶狠骁勇。在北宋对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可能也采用了西夏人对军队的命名称号,以“背嵬军”之名来吓阻敌方。三是“峞”有酒瓶之意,大将军的酒瓶必定是由亲信士卒背负,因此,“背嵬军”便引申为大将的亲军之意。前两种说法都显得牵强,而第三种说法更为可信,毕竟有南宋名臣范成大(字至能)和文学家赵彦卫亲历亲闻为证,资料更为权威。

  最早设立背嵬军是在北宋时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道“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此时沈括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正在抵御西夏的前线,写这首诗当不会晚于元丰五年(1082)。韩世忠早年曾为北宋西军(驻守陕西的部队,长期与西夏作战)军官,故而依历史传统在绍兴二年(1132)设立背嵬军作为自己的亲军。资历晚于韩世忠的岳飞,其背嵬军设置是模仿韩家军编制而来。

  背嵬军是宋军精锐,其选拔和装备特色与其他部队不同,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七卷中记载:“建炎中兴,张、韩、刘、岳为将……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令为之籍……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悉于四等人内角其优者补之。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见范参政致(至)能说,燕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范(指范成大)尝使燕,见道中人有负罍者,则指云:其背峞也。故韩兵用以名军。”这段话告诉我们两层涵义,一是背嵬军成员都是从优秀士卒中逐级选拔,勇健无比,受人尊敬,犒赏丰富,战力强悍,攻无不克;二是北方人称酒瓶为峞(嵬),大将军的酒瓶须由亲信背负,这些背着酒瓶的亲军就是背嵬军。

  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任命岳飞为“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兼知州”,自此,岳飞先后在常州、镇江、淮安、高邮、泰州等地与金兵交锋,多次大胜金兵。

  据学者王曾瑜考证,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依绍兴九年(1139)统计,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一、背嵬军;二、前军;三、右军;四、中军;五、左军;六、后军;七、游奕军;八、踏白军;九、选锋军;十、胜捷军;十一、破敌军;十二、水军(横江军)。其中,背嵬军是岳家军中的禁卫军,游奕军负责巡逻,踏白军负责侦查。

  王曾瑜考证,十年对金作战中,岳飞军队以牺牲15000人、伤残20000人的代价,杀死战斗力强悍的金兵约150000万人,杀伤至少50000人,背嵬军更是开创了“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先例。金人为此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息,对岳家军又怕又恨。在强悍的岳家军中,屡屡以少胜多、攻无不克的军队,就是背嵬军,它是精锐中的精锐。

  作为背嵬军曾经的装备,我手中的岳瓶一定充满了故事。它胎色暗红,反映是南方所出,当是宋军在江南定制,盛满酒后,随背嵬军一路转战至江淮流域、运河两岸,最终在苏北盐城现身。与岳瓶相对,读懂它蕴含的历史信息,静静地听它讲岳飞、讲韩世忠;讲朱仙镇五百背嵬军如神兵天降,大败兀术十万金兵;讲郾城一役,背嵬军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讲颖昌大战,八百背嵬军挺前决战,斩杀了兀术女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讲黄天荡韩世忠围困金兵40天、梁红玉擂鼓助军威……

  目睹这只岳瓶,我的眼中仿佛再现了岳飞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雄姿。我们在吟咏岳飞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时,千万不能忘记“精忠报国”大旗下那些冲锋陷阵的背嵬军勇士。

  南宋名臣袁甫在《岳忠武祠》诗中叹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岳瓶:抗金劲旅背嵬军的见证者-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