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明清瓷器“十字架”纹拾遗

时间:2019/11/2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起了西方传教士第三次来华传播基督教的浪潮。此后明清三百多年历史里,基督教千方百计地将他们的信仰标志“十字架”烙印在中国瓷器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纹样群体。

图2

图3

图4

图5

  由于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基督教徒不能无所顾忌地宣扬他们的“十字架”信仰,所以瓷器上的“十字架”纹往往采用变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此,我们曾专题研究过明清出现的“十字架”纹样的历史背景以及类型特征,写成论文《明清青花纹饰中的十字架》,分上、中、下三篇刊登在《东方收藏》杂志2018年第6、7、8三期上。这篇论文对明清各时期“十字架”纹样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大的发展脉络是清楚了,但仍然会有遗珠之憾。本文选择三件新收集的“十字架”纹样,作一补充介绍。

  第一件是出自北京的一块瓷片。它的正面内底是一个八卦纹(图1),似乎与道教有关。它的背面外底上有一个标准的“十字架”作为款识(图2),这十分罕见。从图2清晰可见瓷片底足粘有不少窑砂,这是晚明瓷器的重要特征,而八卦纹、十字架等图案采用勾线填色这样的工艺,也是晚明瓷器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它是晚明的产品。

  晚明的北京是西方基督教来华传教的中心,聚居着许多传教士。他们修建教堂,发展教徒,形成一定的势力。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公开的传教权。所以,他们在瓷器上留下的“十字架”纹样,一般是遮遮掩掩的变形样式。像图2这样左右相等、上短下长的标准“十字架”极其少见。从工匠对“十字架”认真地勾销边填色的画法看,他是刻意想要画出一个标准的“十字架”。这应该是基督教信徒对“十字架”极度虔诚的心态决定的。

  我们可以推想,当基督信徒面对变形的“十字架”时,心里会有某种程度的满足,但不会始终感到满足。他们在宗教情绪强烈的时候,会有希望见到心目中标准“十字架”的冲动。这是标准“十字架”在瓷器上出现的前提因素。但时势又决定了他们不能将“十字架”在大众面前公开展示,以避免引起外人的注意和不必要的争议。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将“十字架”画在少数私用瓷器的隐秘处,可以自己看,又不会让外人看见。于是,通常是写落款的瓷器外底上,出现了“十字架”。

  这种“十字架”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掩人耳目,但一旦被外人知道,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大事。所以这样的“十字架”纹只能是非常隐私条件下使用的器物上才可以有。这也是这种纹样特别稀少的原因所在。

  第二件瓷片出自江苏淮安。它的正面图案粗看有点像宝相花,或者中国结(图3),其实都不是。它是“十字架”的一种花式造型。从瓷片背面的款式看(图4),这块应是康熙年间的瓷器残片。康熙年间中国对基督教的官方态度,曾经有一度非常宽容,允许他们公开传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规正的“十字架”开始在瓷器上公开亮相。图3最中间的那个“十”字,就是实例之一。但康熙时期官方的传教许可并不能完全消弭民间的反教情绪,所以基督教的信徒们对“十字架”的宣扬仍然需要遮遮掩掩。图3在“十字架”的外围装饰四个如意头,四个如意头之间又用四个圆弧连接点缀,然后在如意头和圆弧之顶端再各添画一朵花蕾及三片叶状物。这种层层装饰的手法,其实是教徒恐惧心理的一种表现,希望借此掩盖中心“十字架”的意涵。

  康熙晚期,因不满罗马教廷对中国教务的干涉,康熙帝又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于是瓷器上的“十字架”也再次隐形。新出现的变形“十字架”,正是图3这样的图案去掉了中间的“十字架”以及外围的装饰,完全由四个如意头组合而成。我们称之为“如意十字架”。这种“如意十字架”,不见“十字架”之形,但有“十字架”之意,在雍正以后的百年禁教期有大量存在。

  第三块瓷片也是康熙年间的,出自江苏南京。南京是明清基督教又一传教重镇,出现这幅瓷画显示了南京教徒的别出心裁(图5)。图5初看画的似乎是花卉,但细看又不像,究竟在画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画的是一种异形“十字架”。

  先看“十字架”中间的一竖。其下半部似四方的木料,是最有“十字架”意味的部分。如果画的是花卉植物,这一部分应该是圆形的,不可能是方形的。一竖的上半部是一个花蕾造型,也是最不像“十字架”的一端,但它象征的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高贵的脑袋。明清时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耶稣会会徽上的“十字架”,特点与此相似,也是一竖的上半部分特别短。

  再看中间那一横。对称的两端是特别夸张的花蕾造型,这种有花蕾长在臂端的“十字架”叫“蓓蕾十字架”,在明清之际十分多见。但这里将花蕾画得特别大,有回避“十字架”指控的意图。另外我们看到,画的作者一方面想回避“十字架”嫌疑,另一方面又将一横处理成方形立体。这种画法与一竖下半部一样,也是要强调它的“十字架”特征。教徒的矛盾心态,在此显露无遗。

  其三,“十字架”的下面连接着一小块带斜面的地,象征着耶稣背着十字架所走的山坡,那就是著名的苦路十四站。同时,这一小块斜坡地与“十字架”的一竖组合,也象征一把锤子,暗示耶稣最后被钉上“十字架”。

  最后,从“十字架”底部两侧的土地上长出来两朵硕大的花,环绕到“十字架”的上方盛开,这是明清瓷画对画面上的神圣主体表达敬意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枝盛开的大花朵环抱的不是一般的平凡之物。

  从上面介绍的三块瓷片来看,明清历史上存在过的“十字架”纹样内容之丰富,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在这个选题上,还有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清瓷器“十字架”纹拾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