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回香寿碗”上的民俗文化

时间:2019/3/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本文展示的是两块文字纹瓷器残片。虽说是残片,文字保留还完整。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

图2

图3

图4

  先来看瓷片上的文字。第一块是青花,正面文字是“高硚门/长生老会/回香寿碗”(图1);底有一方框款(图2)。第二块是矾红印制的文字,正面是“万寿太平同缘老会/南海/回香寿碗”(图3);背面有款“南京/李义发庄/出品”(图4)。从文字可知,这两件瓷器属于“寿碗”。而综合各种特征看,它们应该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寿碗”。图1中的“高硚门”,所指应是南京旧时著名的外廓城十八座城门之一“高桥门”,“硚”是“桥”的一种异体写法。图4中有“南京……出品”字样。据此可以判断,两块瓷片都与南京有关,反映南京历史上的“寿碗”文化。

  中国传统“寿碗”有不同的种类。有的叫“寿辰寿碗”,是60岁以上老人逢十过生日办寿宴时,用来送给客人的“寿碗”。有的称“过世寿碗”,是老人去世时办丧事,分送来客的“寿碗”。送“寿碗”意在分享老人的长寿之福。本文谈及的“寿碗”属于“回香寿碗”,是一种与“朝山进香”民俗活动有关的“寿碗”。

  所谓“朝山进香”,是信仰佛教、道教的信众自发组织起来到各大名山寺庙、宫观去烧香敬神的一项宗教旅游活动,明清以来在全国各地民间十分流行。影响较大的“朝山进香”,有到武当山给真武大帝进香,到泰山给碧霞元君进香,到普陀山给观音菩萨进香等。

  南京一带民间“朝山进香”的目的地主要是普陀山。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在古印度有“南海观音”之名,所以普陀山又称“南海普陀山”。图3矾红瓷片上的“南海”两字,正可印证当年南京信众到普陀山进香的习俗。如果“南海”路途受阻,则杭州的昭庆寺、灵隐寺、三天竺寺等,也是热门选择。

  旧时“朝山进香”因路途遥远,食、宿、行困难重重,信众一般要组织起来集体行动。这种组织叫“香社”,也叫“香会”。“香会”往往以地域、血缘、教友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由“会首”每年召集,参加的人称“香客”。“高硚门长生老会”和“万寿同缘老会”两个名称,多少反映出香客结社的一些特点。

  香客们年复一年地去“朝山进香”,时间长的“香会”甚至有延续上百年的。历史悠久的“香会”有自豪感,喜欢自称“老会”。“老会”经历的事情多,经验丰富,别的香会遇到问题常常要向“老会”请教。两块瓷片上的香会都自称“老会”,可见历史都不短。

  香会“朝山进香”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向神灵祈求保佑。保佑什么呢?从图1和图3上的文字看,两个“老会”所求者,一是长寿(“万寿”“长生”);二是“太平”。说明清末民初南京民众求神拜佛最有共性的心理需求是这两项。具体到个人,所求的又会千差万别,比如有的求健康,有的求子嗣,有的求丰收,有的荐亡灵等。

  “朝山进香”经多年积累,会形成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比如怎样筹钱、何时起程、所带何物、何处过夜、哪里烧香、如何施钱等,都有一定之规,这些规矩就成了民俗的主要内容。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是:送“回香寿碗”。“回香寿碗”相当于活动的纪念品,碗上有专门的纪念文字,需要定制,只用条件较好的香会才送“回香寿碗”。青花文字“回香寿碗”因字在釉下,要到瓷器产地去定制。而矾红文字的“回香寿碗”字在釉上,可由瓷器商店从产地买来白釉瓷碗,再根据客户的要求把文字加印上去。

  从字面看,“回香”是对应“进香”的,有“进香”活动结束之意。而实际上“回香”另有一层更深的意义,是“回向”的谐音借用。“回向”原本是佛教举办法事活动结束时的一个重要环节,表示这次法事修得的功德、智慧、善行等,不愿自己独享,“回”转归“向”给众生同享。瓷片上用“回香”代替“回向”,显然语意更加宽泛,也更加确切。

  由此可见,一只“回香寿碗”不仅仅是一次旅游活动的纪念品,更重要的是碗上还凝聚着“朝山进香”香客们积累的宗教功德。得到“回香寿碗”意味着能分享这些功德,其乐融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回香寿碗”上的民俗文化-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