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青花瓷片上“七擒孟获”

时间:2018/8/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方伟荣/安徽黄山


  这块青花瓷片(见图)上的纹饰,源出《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画面上:孟获身披虎皮,半赤裸着身子,头戴羽毛编成的帽子,赤着双脚双膝跪地,一把大刀横放在地上,双手抱拳作揖,张开嘴正在向诸葛亮说着什么。诸葛亮头戴冠帽,身着汉代官服,手持羽扇,双手伸向孟获,正要扶孟获起来。他身后的一员蜀将,一手持枪一手叉腰,威风凛凛站立一旁。这位蜀将应该是赵子龙。因为诸葛亮出征时带的三位主要将领是魏延、马岱和赵子龙,前两位的兵器是长杆大刀,赵子龙是长枪。该画面显示的是孟获第七次被抓后,得知诸葛亮还要放他走时,“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的场景。

  史籍最早记有七擒孟获的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建兴三年,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既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引用了这段话。

  罗贯中在习凿齿所说的基础上,演义出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故事。但演义和史实有时不尽一致。史学界就有人对七擒孟获提出质疑,主要集中在:一是权威史书《三国志》中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他平定南中的记载只有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另外,《三国志》在其他章节中有关南征的零星记载也没有提到过“孟获”此人。二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东南部,古称为“夷越之地”,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清嘉庆十三年张若骕《滇云记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带地区,与七擒孟获的地点也不吻合,等等。

  纵然史学界存在争议,但丝毫不影响国人对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中所展示的韬略、智慧的钦佩。尤其是采取什么方法治理平定后的南中,诸葛亮更是高人一筹。依习凿齿所言,诸葛亮在准备班师回朝时,有人建议朝廷委派官员和军队与孟获共守南中,诸葛亮没有采纳,并说明“……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这是当时蜀国版的民族自治,是七擒孟获的真正目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集中体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青花瓷片上“七擒孟获”-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