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金代定窑芒口碗的犀牛望月纹

时间:2017/9/3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

  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历时七百余年,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在装饰工艺方面,早期以刻花、后期以印花最具代表性。而为了提高产量,定窑最先发明了覆烧技术,出现了芒口碗、盘等产品。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正好涵盖了上述定窑产品的几大特色。

局部“犀牛望月”纹饰

  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高7.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6厘米,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在安徽文明史陈列中展出。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除口沿外,通体施白釉,口沿不施釉,称作“芒口”。碗外壁无纹饰,碗内模印三组纹样:近口沿处为一周连续的回纹,内壁满饰缠枝花卉纹,碗内心印犀牛望月纹。总体观之,此碗器型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洁白,纹饰精细、较清晰,是一件定窑白瓷中的佳品。

覆烧法示意图

  覆烧是宋代瓷器的一种装烧方法,一般认为是北宋中期定窑首创,即把碗、盘之类器皿反过来装烧,故名“覆烧”。在使用覆烧法之前,定窑采用一个匣钵装烧一件器物,而改用覆烧法后,可采用匣钵与支圈组合装烧,一个匣钵内便可装烧多件器物,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量。而碗、盘反扣过来装烧,口沿必然不能施釉(如果施釉会与窑具粘合,烧成后无法分开),烧成后口沿无釉便称为“芒口”。后来,覆烧技术在南方景德镇窑等窑场中也被广泛采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

  印花是陶瓷器的一种重要装饰方法,即先在陶范上刻好纹饰图案,然后将陶范贴在器坯上,将纹样印上去。定窑印花工艺始见于北宋中期,一般多在盘、碗的里部。其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关于定窑印花纹样,有研究者认为取材于定州缂丝,是将缂丝纹样局部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从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传统的认识中,定窑被认为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而对金代定窑的情况则相对被忽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关于定窑的专著认为:金代是定窑繁荣与鼎盛时期,当时其印花、刻花白瓷的产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装烧工艺沿用了北宋中后期发明的支圈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窑内空间的利用率,定窑进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时期。质量上也仍保持了精细白瓷应有的水平。故金代人刘祁在《归潜志》中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美。

  关于定窑“犀牛望月”纹饰,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早在1984年就发表文章介绍:金代耀州窑和定窑瓷器上常见一种月亮和牛为题材的纹样图案,古陶瓷界一般定名为“犀牛望月”。但杨先生则考证认为这种纹样应与“吴牛喘月”典故有关,吴牛指的是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炎热时间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喘气。在《世说新语》以及李白诗句中皆出现过“吴牛喘月”的典故。

  另外,在出土的金代铜镜上也常见有犀牛望月纹,或称吴牛喘月纹,应该说它是金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纹样。所以,这件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的时代定为金代是比较合适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金代定窑芒口碗的犀牛望月纹-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