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那些著名的“绣娘”

时间:2018/8/20 文章来源:凤凰江苏综合整理

  沈寿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

  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如今苏绣已经走出国门,走进各国政厅、博物馆,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以苏绣技术加工的服装、工艺品、收藏品也身价倍增,受到政商界人士的青睐,成为身份的象征。

  苏绣的历史传承由来已久,在苏绣的展开前史上,出现过不少的名家。

  吴母

  明末吴江人。不知其名,擅绣观音,技艺精绝,每幅一金。

  薛氏

  明侍御钱岱家中女教师,不知其名,钱家人称她薛太太。苏州人,寿五十余,工刺绣,兼擅丝竹。

  柳伴月

  女,清代人,原籍浙江,住苏州虎丘东塔院,擅长诗、画、刺绣,曾在虎丘以卖绣为生。

  沈关关

  吴江人。杨卯君之女,能绣人物、山水,曾为顾茂伦绣《雪滩濯足图》。

  赵慧君

  昆山顾春福妻,能绣山水、人物,色丝鲜丽。

  程景凤

  字侣仙,长洲人,彭蕴璨妻,年十五,刺绣于春晖楼,亦工绘花鸟草虫。

  陈芸

  字淑珍,沈三白妻,绣艺精巧,曾为友人绣《心经》一部。

  周湘花

  清吴中人。刘松岚妾,曾绣吴兰雪《石溪看桃花诗》。

  凌杼

  清末吴江人。以擅绣著名,绣有《窅娘图》一幅,现藏南京博物院。

  沈寿(1874-1921)

  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绣斋名为“天香阁”,故别号天香阁主人。她生长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3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她的绣品上题下“针神”二字。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4年,沈寿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

  沈寿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

  沈寿的追悼会也是由张謇安排和主持的。灵堂上悬挂张謇亲撰的挽联和《雪宦哀辞》。挽联题的是:

  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

  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

  余觉(1868-1951)

  名兆熊,字冰臣,晚署石湖老人。浙江绍兴人。

  自光绪二十年(1894)起,他以绘画为主,其妻沈寿所绣图底装饰花纹,均为其绘制。二十九年中举人后,被委任为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理,沈寿为总教习。

  三十年余觉夫妇同去日本考察美术。同年至苏州,购花园住宅一幢,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内设“同立学校”,对外招生。后去天津创办“自立女子绣工传习所”。两年后又应张謇之邀,去南通经办“南通女子传习所”。

  1917年,余觉独自去上海,以卖字为生。

  1921年返苏州。

  1925年担任苏州美专讲师,教授文学与书法。此后余觉绘画甚少,专注于书法的创作和研究。1930年作行书长卷参加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

  沈立(1864-1942)

  字鹤一,沈寿胞姊,曾在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南通女红传习所教习,代表作品有《观音大士像》等。

  徐志勤

  原名俞志勤,俞慧瑛,女。清末苏州东渚人。光福诸生徐云峙妻。由沈寿力荐任皇家女红教习,又任京师女学绣工科教习。作品仿沈南《松鹤中堂》获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并综合运用前人多种针法,绣成贺慈禧大寿的《八仙上寿图》。

  丁渭琦(?-1952)

  苏州蠡墅人,1904年与丈夫顾聘儒合办私立“武陵女塾”(绣校),直至1937年停办。她和学生的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获奖,1934年曾绣《英国皇后像》。

  金静芬(1885-1970)

  女,沈寿高足,曾任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教习,后在南通女红习所、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教绣。她的刺绣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1958年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有《鲁迅像》、《听琴》等。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朱凤(1910-1993)

  原名寿臣,字瑞成,女。原籍常熟。她不仅是一位刺绣艺术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刺绣艺术教育家,刺绣艺术理论家。她一生从事刺绣艺术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刺绣生涯里,她继承了顾绣、沈绣的传统,对苏绣承先启后,继承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28年,18岁的朱凤受聘于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一天,她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学习中国刺绣艺术只有18年,技艺已超出中国。这促使她警觉,引起她思考,并立志要振兴祖国的刺绣事业。从此她暗下决心,技艺上精益求精,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刺绣事业。

  1933年,她终于绣成了轰动一时的《孙中山先生象》。这幅绣象形态逼真,色彩相宜,得到当时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吕凤子先生的高度评价,并送交南京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博得艺术界人士的赞赏,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金。朱凤第一次绣成的伟人象的问世,使她在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那时她刚二十三岁。

  1951年,她绣苏州第一幅毛主席像。1952年,受聘为苏州刺绣技术学校教师兼甲班主任。1954年,参加苏州文联刺绣小组,后转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刺绣厂任技艺指导。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政协常委。1957年、1979年,先后出席第一次、第三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她创造了散套绣法,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代表作品有《敦煌供养人像》、《博古图》、《北海》等。著有《中国刺绣技法研究》、《苏绣》。

  杨羡九(?-1957)

  女,苏州光福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沈寿去北京,在农工商部绣工科设计绣稿,后又随沈寿去南通女红传习所工作。他设计的《松鹤同春图》,曾在美国巴拿马赛会展出。解放前生活贫困,解放后在吴县刺绣生产合作社工作。

  王松林(1908-1983)

  苏州光福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俗称画白粉),遂终身为业。1950年参加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1956年参加苏州市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后在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室、苏州刺绣厂做图案设计工作。曾参加《苏州刺绣图案》、《日用苏绣图案》的编绘,并在苏州市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授课。1977年退休。

  柳炳元(1908-1998)

  苏州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后回苏州自设作坊。1950年成立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画花工场)任主任。1956年并入苏州市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后改为苏州刺绣厂任设计室主任。1959年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出席江苏省及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77岁退休。编绘《苏州刺绣图案》、《苏绣传统图案》、《苏绣图案》等出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解密:那些著名的“绣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