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如梦

时间:2017/9/27 文章来源:接力 Kristy/文
  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伴着织机声声,这种“以梭代笔”的工艺杰作,在织物上慢慢“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从古至今都是贵如黄金的“织中之圣”。

  通经断纬织华章

  缂丝,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特殊丝织工艺。说它特殊,是因为一般织物常采用“通经通纬”的织法,而缂丝却是通过“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就。简单地说,就是画面构成全赖纬线变化。

  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当然能工巧匠们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布匹,而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用多把小梭子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分别挖织。缂丝之所以能够生动显现画面,全仗纬线调色换线,其色彩、粗细、稀密可随意转换,以致能“描摹”山水人物花鸟,宛如绘画。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由于不同颜色纬线所织成的图形彼此不相关联,因此会在图案周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好像被“刻”过一样,所以也被称为“刻丝”。

  “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是缂丝遵循的原则,意思是说本色的经线要细些,彩色的纬线较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成品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效果。而“通经断纬”的独特织法,不仅令缂丝呈现强烈的立体感,而且正反两面图案如一,这是缂丝与普通织品的一大不同。

  其实“通经断纬”只是一个总称,这种织法还演变出不少变化。如“本缂丝”原是唐朝便已出现的技术,后来传到了日本,之后又传了回来,成品质地较为厚重挺括,一般用于制作书画、屏风、唐卡等大幅工艺品;“明缂丝”是宋朝缂丝技术,外观雍容华贵,但质地柔软轻盈,适合用来制作龙袍等衣物。此外,“紫峰缂丝”薄如蝉翼,图案若隐若现;“雕镂缂丝”则带着窗棱效果,极具观赏性。

  以梭代笔细刻画

  织造缂丝用到的工具并不多,主要有缂丝机、梭子、拨子等几样,但是工艺流程却非常复杂,织就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法,更换数以万计的梭子才能完成,耗时往往经年累月,故而特别贵重。

  一般说来,完成一幅缂丝作品,需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等十几道工序。工匠们首先会将经线固定在木织机上,接着将画稿放在均匀平整的经面下,用毛笔把纹样描绘在经面上,然后依照画稿所需调配各式色线,将色线分别装进梭槽中,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来回穿梭于图形的经线之间,完成后将毛头修剪干净,才算大功告成。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为了将画稿如实呈现在织面上,织匠们发展出了很多技法,除结、掼、勾、戗等基本技法外,另有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数十种特种技法。匠人依画稿图案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细微处用针穿缀,有时还需以笔点染、补色,方能缂织出各色优美作品。

  千年锦绣流转

  艳中带秀的缂丝一直被誉为“织中之圣”,《红楼梦》里,最讲排场的王熙凤第一次亮相,便是“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缂丝有实物可考证的历史要从汉魏年间算起,唐代缂丝则多为丝带等实用品,技法一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花地交接处尚有明显缝隙;北宋时,织匠们创造出“结”法,使花纹更富立体感,多被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到南宋,缂丝已超越实用装饰范畴,发展为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缂品以临摹名人书画为主,已能灵活运用勾、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做到“随心所欲作花草禽兽”。

  元代缂丝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具有简练豪放、古拙苍劲的特点,当时在织物内加金线的作法很流行,缂丝作品常被用来制作与佛教或吉庆有关的挂轴;明代缂丝技法更加高明,创造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双子母经缂丝法,还流行以孔雀羽线作为缂织的原料,织出更耀眼的花纹。除作观赏外,缂丝还被用来制作帝后百官的服饰、屏风等,如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龙袍,就以孔雀羽毛缂织龙纹,“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永不褪色。

  清代缂丝最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缂、绣、绘三者结合的“缂绣混色法”,即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在画面的主体花纹上用五彩丝线刺绣而成,而背景和陪衬的花纹则用缂丝方法缂织,让色彩表现力更强。清代缂丝以乾隆朝最多,缂工细致,也最为受人追捧,存世量也比较大。到晚清,缂丝艺术随着国势的日薄西山,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用度之物也罕有精品。

  建国后,缂丝工艺一度枯木逢春。改革开放初期,更大量向日本出口缂丝和服腰带和高级袈裟等。2006年缂丝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还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如今的缂丝还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考验。

  展丹青翰墨之韵

  缂丝是各种织绣中,文人气息最浓郁的,这是因为从两宋开始,缂丝便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就“胜于原作”的境界。就拿故宫博物院的缂丝收藏来看,其中临摹书画作品的比例最大。这些织品通篇采用纯粹的缂织技法,就连人物眼珠、衣服皱折等细节都用丝线一根根织造表现,气韵生动,反映出缂丝工艺的高超水平。

  历史上有不少以“女红”留名的女子,其中宋时的朱克柔便以缂丝著称,她独创的“长短戗”缂法,被称为“朱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莲塘乳鸭图》《缂丝牡丹图》及《蛱蝶山茶花图轴》,都是朱克柔的缂织作品。这些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极受世人的推崇,宋徽宗曾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此外,宋时还有缂丝高手沈子蕃,其作品工丽巧绝、自成风韵。

  至明代,最著名的缂丝名家当属朱良栋。他所制《瑶池献寿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当时的能工巧匠还将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织成小幅册页,用于把玩。值得一提的是在缂织人物方面,吴圻缂制了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清代精巧工细的书画缂丝作品也很多,特别是乾隆朝时,缂丝艺术品大量织造,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着录,举凡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及佛像梵经,无不精细粹美。

  一寸缂丝一寸金

  自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宫廷御用织物之一。因为耗时费力,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时至今日不少博物馆以拥有宋明两代缂丝为荣耀。而说起缂丝在现代的收藏和保护,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段传奇故事。

  民国初年,朱启钤从恭亲王后人手中购得一批从宋到清的缂丝、刺绣珍品。这些缂丝多是皇帝御赐,异常名贵,当时收藏界有“朱家缂丝甲天下”之说。1924年前后,有日本人曾出价100万大洋购买,朱启钤不为所动。但当时时局动荡,后其以20万大洋的价格转让给了张学良。接手后,张学良把这批宝物珍藏在当时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然而 “九•一八事变”后,这批缂丝落入了日本正金银行之手,被运到长春存放。当时的伪满洲国还把其定为“国宝”,在日本印成《纂组英华》图录,引起不小轰动。此后,朱启钤在多方帮助下,将它们从长春空运到北京,暂存故宫博物院,并在后来成为今天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藏。

  近年来,我们也经常能在拍卖市场上见到缂丝作品。比如2001年年底,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了一件入编《石渠宝笈》的缂丝姜晟书《乾隆御制八征耄念之宝记》,最终以343.2万元成交,这已是当时织绣品拍卖的国内之最。到了2002年,北宋米芾题《长春图》缂丝手卷因其绝对的稀缺性,终以792万元拍出,创下当时缂丝拍卖的世界纪录。2004年,来自海外收藏的乾隆御制《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在嘉德春拍上拍出3575万元,再度刷新当时缂丝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时至2008年,北京文久国际拍卖会上,一件“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更是以7205万元的价格成交……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缂丝如梦-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