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重现异彩--记刘国鼎的

  

  江苏如皋的一座县城里,高高地矗立着一座钟楼,钟楼上有一座大钟,已整整地停摆了30多年。这只钟与钟楼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平迁往南京(奉安大典)建成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而此钟停摆30多年后又被修复,多亏了江苏海安县的"南京钟"制作者--能工巧匠刘云卿的哲嗣、上海"南京钟"藏馆的主人、著名南京钟收藏家刘国鼎先生。他为了修复此钟,与其弟刘国宣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这只大钟又走行20多个年头了,每当空中响起清脆悦耳的钟声时,人们就会想起这位修钟人--刘国鼎先生。

  刘国鼎"南京钟鉴赏家和修造的能工巧匠"。所谓"南京钟",是区别于洋钟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钟,所以又叫做"本钟"。"南京钟"用手工制成,用料很讲究。机座多为红木、花梨木,且精工细作;面板多用玻璃插入,机身像屏风般插入机座,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插屏钟"。由于制作者多为江苏一带的工匠,因而也称"苏钟",和北京的"御用钟",广州的"广钟"是一个体系,均是手工制作的。它的造型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且有汉族民俗的特色,如"五幅捧寿","葫芦藤"、"暗八仙"、"二龙戏珠"、"八仙阁"等等。"南京钟"除使用价值外,又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国的造钟史和钟表发展史谱写了一曲灿烂的篇章。190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南京钟"曾获得过银质奖,国外早就有人收藏,并把它视作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南京钟"较洋钟的气派大,由于其工艺的要求高,成钟的速度慢,成本又高,因而不能大批生产。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钟"几乎全部停产,存世有限,所以成了中外收藏家的宠物,常常以拥有一只"南京钟"而自豪。

  刘国鼎先生是江苏海安人,少年时代即受其父的影响,摆弄钟表多年,从此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稍后又常为乡亲们义务修理钟表,在乡间读书时曾将学校停摆的惟一一座钟修复,受到师生们的称赞。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与钟打交道,而且特别钟情于"南京钟"的制作。


加号三铃报刻钟

二号细雕报刻钟

  "文革"之初大破"四旧",而他的收藏活动恰恰始于此时。他是上海某厂一职工子弟小学的校长,也被当作"当权派"靠边站了。一天下午经过一个僻静的弄堂日,眼睛突然一亮,只见一个老铜匠正在敲击一座"南京钟",准备把它丢入火炉化铜。这不是糟蹋我国民间工匠的艺术品么!于是他抢上前去阻止,商量价钱买了下来,尔后悄悄地把"南京钟"秘藏在家中。在那个人所共知的年代里,他既怕人家说他窝藏"封资修",更怕不懂事的造反派砸了它,所以不敢泄露一点风声。这只"南京钟"便成了他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品。

  数年后,有一次他回家乡探望亲友,发现不少人家的"南京钟"都不走了,丢弃在角落里,既无用又占地方,于是他来到家乡海安、如皋、如东一带,不辞辛劳地串街走巷收购"南京钟",然后修复这些停摆多年甚至报废的老物件,使它们恢复了青春,现在这些钟已成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的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藏品。为了抢救"南京钟",又为了抢修这些"南京钟",他在微薄的薪水中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付出了相当的牺牲和心血。

二号明式钟

圆头钟

  经过30多年锲而不舍,现在刘国鼎已经收藏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南京钟"70多座,小者可以一掌把握,大者犹如立橱。其中如象牙嵌